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金融资本 >> 正文

银行季末理财大摆鸿门宴

2011-9-30 10:29:15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理财产品的跨行业、多机构、异区域的交叉风险特征明显,一款理财产品往往需要涉及产品发行方、产品购买方、信用结构担保方或回购方、资金使用方等多家机构,很容易引发多主体间的连锁风险,若链条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一个链条甚至一个区域的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此外,银行理财业务还利用表面上的表内与表外资产的数字转换,逃避现行金融监管

  临近国庆黄金周,在中秋前一度偃旗息鼓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又有抬头的趋势,原本就暗潮涌动的揽储大战,在季末时点好像更为白热化。不仅投资标的纷繁复杂,而且还花样百出。

  记者随机走访的几家银行,均有短期理财产品推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周期不等,收益率也显得颇为诱人。可是,好处绝不止购买理财产品的散户一人所得。

  据了解,以前每逢季末、年中、年底的关键性时点,一些中小银行的存款余额波动往往超过10%,甚至超过20%。一般的操作方式是,对于公司类的客户,银行会开出比平时更高的利率吸引短期存款,待时间节点过了,银行就会把资金返还给客户;而对于个人客户来说,银行一般是通过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形式,资金季末恰好躺在银行账上冲存款。

  各路银行“吸金”有术

  事实上,进入9月份,流出银行体系的存款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仅9月的前15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8月末减少4200亿元左右,出现罕见天量负增长。很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加大存款吸收力度,业内人士透露,各银行现在都争取在本月底考核时点到来之际,迅速填补上半月欠下的存款缺口。除了高息短期理财产品外,收益率相对较低的保本理财产品数量,也将会在月末大量推出。

  据银行业内人士透露,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到期会自动转为存款。因此,出于存贷比的考核需要,不少银行都打“时间差”,计算考核日期发行理财产品,“吸金”招数花样多。

  较为多见的是以15到29天为周期的理财产品。此外还有短融信托类产品,例如招行针对高净值客户推出了票据、短融类理财产品,起点一般在100万元以上,年化收益率至少可达6%。中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表示,近期恰逢月末、季末银行考核时点,同时企业需要用大额资金的机会也比较多,存款可能一下子被搬移,所以银行只能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留住存款,或者吸引百姓手中的闲钱来达到月末、季末的监管要求。

  事实上,虽然1天、7天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明面上是被禁止了,但在强大的考核压力下,银行的揽储冲动并未停止。虽然如今的理财产品多为半月期及以上,可是仍有变相争揽储蓄的嫌疑。

  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近日表示,中小银行普遍面临存款和流动性等难题,为了生存徘徊于违规边缘。理财产品很大程度上成为银行揽存和满足存贷比考核的工具,超高利率、超短期限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人为制造的“一日存款”。

  中期理财绕开监管

  早在6月份,就着手监管及规范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而在8月份,银监会对各银行提出警告,要求银行不能为“冲时点”拉存款随意抬高理财产品收益率。另外,在央行扩大存款准备金率基数前,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大多投向票据市场,以此减少缴存数量,而央行新规将承兑汇票等票据类也纳入存准基数,这类产品规避缴存的功能就此失效,银行对此也就不再有热情。

  监管至今,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已大幅减少,其中7天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基本停发,只有个别银行推出极少量的超短期产品。与此同时,从8月份起,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呈下降趋势,但中长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却开始上扬。

  普益财富15日公布的银行理财简讯中指出,现有268款在售银行理财产品中,保证收益型71款,期限7天-5年不等,预期收益率1.40%-7.00%;保本浮动收益型32款,期限7天-5年不等,预期收益率1.40%-5.10%;非保本浮动收益型165款,期限7天-2年不等,预期收益率2.00%-6.20%。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主要靠“吃利差”赚钱的银行来说,发放理财产品,理财是虚,吸储后绕开监管放贷获利才是真。现阶段,市面上的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标的不同可分为“票据信贷类理财产品”、“货币型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等。然而这些产品很少真正在为投资者理财,而是用来放贷赚取息差。

  据媒体报道,有银行因无信贷额度而资金充足,采用“银银合作”或“银信合作”的模式来变相放贷。理财产品则是这些机构之间资金输送的通道,资金用途不在表内反映。根据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有5家上市银行持有“金融同业理财产品”合计1381亿元,其中包括直接投资信托公司发行的“资金信托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这笔资金归属于“应收款项类投资”而非“信贷”。

  此外,还有某些股份制银行先将票据卖断给其他机构,补充可贷款额度,再用理财产品进行回购,贷款规模就此消除。

  据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的分析,信贷类产品大部分无担保、也不保本。对于此类产品,银行只是代销,并未对其增信,万一企业出现偿付困难,风险不容小觑。一位股份制银行的资金部负责人说:“若要彻底管住银行的表外业务,最关键的还是要控制信托。”

  专家指出,投资者在购买中资行理财产品时要注意其投向,如果投资货币市场则风险较小,而投资信托等信贷市场的产品风险较大。

  理财激增风险加大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副行长王春生近日撰文指出,一方面,从市场需求方来看,2010年下半年至今,我国国内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特别是在连续多个月负利率的环境下,企业和居民迫切需要调整金融资产结构,通过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达到财富管理和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此外,在紧缩的信贷政策下,部分社会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急需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缓解资金困难。

  另一方面,从市场供给方来讲,在日趋严格的监管政策下,国内银行过度依赖净息差的盈利模式受到空前挑战,传统的数量扩张型发展更加难以为继,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是大势所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成为银行盈利的重要手段。在资本约束日益强化的条件下,理财业务的低资本消耗也是商业银行增发理财产品的动因之一。

  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这种爆炸式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理财产品的跨行业、多机构、异区域的交叉风险特征明显,一款理财产品往往需要涉及产品发行方、产品购买方、信用结构担保方或回购方、资金使用方等多家机构,很容易引发多主体间的连锁风险,若链条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一个链条甚至一个区域的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此外,银行理财业务还利用表面上的表内与表外资产的数字转换,逃避现行金融监管。

  对于如何防范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王春生指出,监管层必须加强监管协调,将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理财等“金融脱媒”领域的监管协调,防止监管真空。此外,监管部门更要执行严格的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可信度。尤其是对超短期限和超高收益类理财产品,监管机构应及时预警,防止由于小部分产品出现问题而引起的大范围的关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