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要闻 >> 正文

知情人士称郭树清一年来保持勤政 只能晚上批阅文件

2012-10-31 14:21:00 来源第六代财富网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当今股市中:股民需要什么?炒股赚钱又需要什么?核心信息平台股市007,展示股市赚钱高科技
您想改变自己的投资命运吗?点击 [注册][下载] 核心信息平台,实现真正的价值投资。

  “与其说郭树清新政,不如说郭树清‘新风’更加准确。”一位证监会工作人员如此对记者说。

 

  从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开始,郭树清上任后的几把火持续不断,市场和舆论皆高度关注。尽管在他本人看来,这些政策更多是证监会既有工作的延续,但郭树清的个人风格仍然让人耳目一新。

  多位知情人士评价说,从去年10月底正式担任证监会主席以来,郭树清一直保持着勤政的作风。由于白天的时间大多用于各种内部办公会议,与其他部委的沟通以及赴地方调研,他只能把批阅文件的工作放在晚上。

  在这位勤勉的主要领导带动下,证监会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也显著提高。

 

  郭树清的前任尚福林,在证监会主政长达九年时间,在这个时期证监会建立了资本市场的集中监管架构,规范了市场秩序,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奠定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各项市场创新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郭树清需要做的是沿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走下去,厘清监管边界,促进资本市场自我调节和平衡各种复杂的利益诉求。

  而他还有一项意义更深远的任务: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协同,跳出金融压抑的怪圈。一方面控制好系统风险,另一方面大幅放松管制,促进资本市场提升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包括A股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回报水平。

  这并非朝夕之功,也是对“郭树清新风”耐久力的考验。

 

  自我改革

  如果说工作勤勉还可能被看做仅仅是一种姿态,那么对处级以上干部轮岗则是动了真格。

  轮岗的制度在证监会一直有,很多系统内部的干部都有轮岗经历,但是集中轮换却没有先例。在一些握有核心审批权力的部门,不少处长和主任在岗的时间早已超过了5年。今年年初,证监会内部开始要求这些部门的干部与非权力部门的干部进行岗位轮换。轮岗原则上是自主报名,但实际上带有强制性。

 

  到了3月底,轮岗的人员已经初步确定,4月份发行部、上市部、机构部和基金部等实权部门新的干部陆续上岗。

  在目前金融监管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审批的大环境下,轮岗有助于帮助干部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力。而今年证监会的这次大范围轮岗也与郭树清“淡化行政审批、放松管制”的改革方向密切相关。

  “人事不动,政策难行。”人事问题历来是任何一项改革的难点,同时也是抓手,对于郭树清力推的新股发行改革亦如是。处长轮岗、社会招聘交易所副总、引进海外人才等一系列动作,都旨在通过破除既得利益格局,激发监管者和市场主体内在的改革动力,从而为“强化信息披露和信托责任、把价值判断还给市场”的改革思路铺平道路。

  “是否要改革,改革的彼岸在哪里,这些问题并无争议,”一位证监官员对记者说,“问题在于进入深水区以后,利益关系太过复杂,人的羁绊很多,改革就缺乏向前的动力。”

  在这位官员看来,轮岗只是一个手段,但以轮岗为契机,却可以主动放弃过去抓在手上的审批权、管制权,促进监管者找对自己服务市场的定位,这样才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发行博弈

  相比于抓“队伍工作”的立竿见影,一年来市场对于证监会的一系列政策似乎并不“买账”,当然,这更多源自经济的减速和实体经济的困境。郭树清说得多、做得多,也引来颇多争议。围绕发行改革的讨论和博弈尤其如此。

  新股上市首日的“抑价”现象(首日收盘价大幅高于发行价),在国外理论界早有研究,说明“炒新”问题并非A股市场独有。但曾长期以固定市盈率发行,后来又对新股定价进行窗口指导,这种明显的行政干预,人为留下了“炒新”空间。

 

  2009年证监会放弃发行定价的窗口指导是大势所趋,但其结果却出乎监管者的意料——爆炒情形提前到了一级市场,新股价格在发行阶段就高高在上,一大批创业板、中小板个股巨额超募,而这并非资本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表现。

  无论是新股发行“三高”还是二级市场的“炒新”问题,核心都在于“非市场化”。这当然是与过度管制相关,但管制又来自于市场主体的不成熟,二者互为因果,纠缠成一个死结。

  很少有普通投资者买新股时会仔细研究基本面,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是如此,他们在参与询价过程时会“送人情”,也会跟风和抱团。长期的行政审批和管制,最终的结果是监管者为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诚信提供“背书”。

  郭树清希望解开这个死结,一方面淡化IPO审核中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强化对信息披露的监管。他要求上市公司讲真话,同时也希望投资者用好这些披露出来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作出审慎的投资判断,买者自负。至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这是监管者的职责所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多年积累的矛盾,需要时间。围绕上述思路,证监会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优化发行定价制度、抑制炒新、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引入长期资金等。

  但市场是急功近利的。在股指不断下跌中,普通投资者更希望看到的是“停发新股”这样的政策“止痛剂”。在维稳压力之下,证监会尽管多次通过媒体做疏导工作,最后也不得不做退让:IPO招股书的预披露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空窗期。

  郭树清的改革能走多远,事实上每个投资者都在发挥着作用。

 

  金融压抑破局

  除了少数专业媒体,大多数的社会舆论和投资者看待证监会的工作,仅仅是着眼于股市本身能不能赚钱——简单、直白,虽然有些功利,但绝对无可厚非。A股的确在“圈钱”上的数据蔚为可观,但投资者的回报却一直乏善可陈。

  股市回报差,短期当然可以归罪于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控,但长期看,则根本上是一个市场效率的问题。

  除了股票发行,资本市场的金融压抑还体现在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公募发行需要审批,券商发集合理财需要审批,用于开展阳光私募的信托证券账户则干脆长期“停办”。

  发行承销的保荐制相对于过去的通道制是一种进步,但由于保代一度稀缺,IPO重启,券商不得不高价聘请保代。2006年之后的5年间,保代“转会”蔚然成风,这个群体已经成为过去上市通道的延伸。更有甚者,一些拟上市公司为了早日上市,或者因为自身质量存在瑕疵,甚至需要用出让部分股权给个别职业操守不那么高的保代,以换取签字权。谢风华案、李黎明案,背后的逻辑皆是如此。

 

  管制的代价必然是市场效率的损失,也限制了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郭树清上任以来,证监会对券商、基金和期货三类机构的监管发生了很大转变,去行政化和减少管制的速度明显提升。

  从年初开始,三类机构尤其是证券公司就开始刮“头脑风暴”。监管官员、交易所高管一波波地到各地调研,要求证券公司高管提意见,想办法。很快,这些意见在5月份召开的券商创新大会上想成了“十一项措施”,并很快开始逐项落实。

  保代的管理方面,在证券业协会推动之下,证监会把同一个保荐代表可以同时负责项目数增加一倍。此举将大幅度提升保代供给,促进市场资源向那些服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保代和保荐机构集中,从而提高市场效率。

 

  郭树清新政盘点:七大类70多项

  郭树清履新证监会主席已有一年。这一年,证监会新政密集推出,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记者梳理发现,郭树清主政的这一年内证监会推出了新股发行改革、完善退市制度等七大类70多项新政。

  新股发行改革。郭树清上任后提高了IPO审核透明度,将所有排队上市的企业和整个IPO审核流程向社会公示,使公众监督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为解决新股发行“三高”问题,今年4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决定适当调整询价范围和配售比例;加强对发行定价的监管;增加新上市公司流通股数量;继续完善对炒新行为的监管措施等。

  强制分红。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分红的决策机制,明确三年内的分红政策,这是郭树清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去年11月9日,证监会发布公告,要求上市公司树立回报股东意识,完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决定加强对公司利润分配决策过程和执行情况的监管,立即从IPO公司开始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细化分红规划、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同时,证监会三次大幅度降低A股交易经手费、过户费、期货交易手续费,让利投资者。全年降低证券市场交易期货市场交易成本155亿元。

 

  严打内幕交易。“小偷从菜市场偷一棵白菜,人们都会义愤填膺;但是若有人把手伸进成千上万股民的钱包,却常常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内幕交易的实质,也是防范和打击这种犯罪活动的困难之所在。”这是上任一个月后,郭树清公开喊出的“对内幕交易零容忍”的口号。一年来,证监会频频重拳打击“老鼠仓”,多家上市公司因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李旭利这样的明星基金经理也被“法办”。

  完善退市制度。6月,上证所、深交所分别推出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方案》。退市制度的出台,符合郭树清一贯倡导投资蓝筹股的理念,也打破了股市向来炒作绩差股的规律和上市公司“只生不死”的魔咒。

 

  发展场外市场。今年1月的证券期货系统监管工作会上,郭树清提出“以柜台交易为基础,加快建立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此后,郭树清亲赴重庆、天津、武汉等地调研各区域场外市场。8月,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扩大至除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外的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区。10月,证监会宣布《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筹划多年的“非公”监管体系终于出台。

  推出私募债。发展高收益债,弥补债券市场制度空白,更好满足社会多元化投融资需求,这也是郭树清上任伊始就公开提出的想法。今年5月,深交所、上证所相继发布《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6月8日,由东吴证券承销的苏州华东镀膜玻璃有限公司5000万元首单私募债在上证所成功发行。

  引入长期资金。4月,证监会、央行及外管局决定分别新增QFII、R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500亿元人民币。同时,QFII审批节奏也在今年明显加快。

 

  从世宝申购热看郭树清新政

  在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时满一年之际,浙江世宝创下了近三年打新中签率的新低,其A股网上定价发行中签率仅为0.1347%。同时,网下机构认购亦以730.67倍创出了A股之最。

 

  这是一场意料之中的热情申购。尽管2.58元的发行价,较其港股2.5港元左右还要高出不少,但在A股的“惯例”下,由于融资规模压缩九成、发行价格接近砍半,浙江世宝上市后极有可能遭爆炒。此前享受类似待遇的洛阳钼业(行情股吧资金流),上市首日出现221%的涨幅。

  作为整个股市的核心环节,新股IPO受到最多关注,近一年来也得到最多改革。但是洛阳钼业的首日爆炒,与浙江世宝的火热申购,让人重新审视改革成效。

  在发行前期,浙江世宝一度计划发行价在7元以上。而监管层的窗口指导意见是,所有从H股回归A股的公司,A股IPO定价要参照H股价格。显然,此举意在保护A股投资者,也可免除类似中石油“A股圈钱”的骂名。

 

  即便不是H股公司,其他A股IPO时也有发行市盈率不宜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25%的限制。

  上述政策的指向很清晰,就是要压缩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间的“高溢价剥夺空间”,改变“三高发行”痼疾,从而改变一级市场大鱼大肉、二级市场负和博弈的利益格局。

  但是,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人为压低发行价,却助推了二级市场的炒新。由于发行规模受限,在二级市场的炒家看来,浙江世宝盘子小,价格低,操控成本极低,正适合爆炒。

 

  而炒新,也是监管部门很想改变的一大痼疾。交易所多次发布报告,揭示炒新主要都是散户高位接棒,亏损率高的真相;并祭出了限制首日涨幅,限制部分账户交易,临时停盘等各种猛药,迄今为止也未见效。

  上述种种痼疾,与A股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有关,与长期形成的投机炒作文化有关,也与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行为的打击不力有关。前两个问题的解决,非一日之功,后者又不都在证监会所能解决的范围内。

  于是,明明用心良苦,效果并不见佳,有时还会招致“行政化干预”之讥评。浙江世宝等案例,折射出IPO新政面临的一些问题:短期措施与长期效果、行政化手段与市场化目标之间,各部门协同之间,存在一些错位。诸如强制分红、ST股退市、长期资金入市等新政,也不同程度存在类似问题。

 

  作为一位以正直、敢言著称的学者型官员,郭树清自履新一年以来,证监会出台了70多条政策、文件,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而此间上证综指跌逾400点,两市市值蒸发3.5万亿元。监管新政,在部分投资者心目中得分并不高。

  指数不是评判证监会主席的指标,且一年时间尚不足以为新政作定论。笔者认同各项新政的出发点,至于目前改革成效不一的局面,则提醒改革者中国资本市场的复杂性,以及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