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 正文

委员热议:城镇化路径抉择

2011-3-6 22:58:07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使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概念, 那么,如何围绕人、地、钱三个主线推进城乡统筹?如何避免农民“被城镇化”?城镇化的主体究竟是政府还是农民?

  3月5日,五位委员在梅地亚中心,与记者一起热议城镇化。

  防止农民“被上楼”

  民进中央党委、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这些年城市化空间扩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一些农村拆旧村建新村,旧村改造,出现了农民“被上楼”的情况。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也表示,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城镇化就是建房子修路,而诸多文化、体育配套设施却跟不上。

  蔡继明委员说,农民进城或是留乡应该自愿,在农村的农民是愿意上楼,还是住自己的平房,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 如果90%的人都同意上楼,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如果多数人不愿意上楼,就不能强迫上楼。另外,要看农民上了楼,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不是改变了,如果上楼以后,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特别是上楼以后,楼房建设成本和水电费等没有妥善安排,那么需要慎重。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大量人口进城,农村已经出现了很多空壳村、空壳镇,过去建房子大概10年至15年为一个周期,现在建筑标准和质量提高了,也许30年,那么30年之后农村还有多少劳动力?因此,农民上楼应该慎重。

  民盟中央委员,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成贵在调研中也注意到“拆村并居”、“灭村”现象,对待这个问题,他认为应该两方面看:有的自然村庄小,仅仅二三十户,甚至在半山腰,修道路、供水、供气、供电,搞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很高,所以需要适当集中。 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城镇化过程中表现激进,甚至有 “大跃进”的味道,甚至强拆农民的宅基地,强迫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