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 > 股市热点 >> 正文

国际板传言再起 五大风险再伤A股

2011-7-26 12:11:18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传国际板细则即将公布 要求含境外上市须满三年

  路透7月25日电据汤森路透旗下IFR报导,国际板的上市细则即将公布,上市的条件首先要求境外上市须满三年。

  条件还包括:发行前六个月月均总市值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46.54亿美元),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之和不低于30亿元,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不低于10亿元。

  报导称,韩国三星电子向媒体表示该公司尚未有在上海国际板上市的计划,尽管此前曾有媒体报导称该公司将成为登陆国际板的第一单。

  国际板传闻像“纸老虎”

  上周国际板传闻再度出现,成为打压股指下跌的一大利空力量。

  7月20日,有传闻称国际板细则已经出台,条件为境外上市满三年,发行前6个月月均总市值不低于300亿元,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不低于30亿元,最近一个会计年度不低于10亿。传闻还称,首批将以CDR(中国存托凭证)方式上市,首单将花落韩国IT企业三星电子。

  针对市场传闻,证监会人士表示,国际板正在准备、研究、论证过程中,目前这个细节没有听说,相关细节以最后正式对外发布的为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总监石晓成也表示“没有听说过这回事”。

  而一向极为低调的“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7月20日突然在电视媒体上公开谈论国际板,其称,国际板推出是一件好事,可以吸引新的资金进入市场,并认为不会导致国内资本市场失血。

  国际板传闻再度打击了疲弱的市场,上周A股连续下跌,而国际板概念股多伦股份上周则是大涨,周涨幅为23.41%,该股从6月底开始股价已接近翻倍。

  从目前的情况看,今年以来证监会、上交所多次公开谈论过国际板,国际板的推出可谓只是时间问题。那么为什么国际板传闻一出,市场便会“闻风下跌”呢?关键问题在于预期。市场对于利空消息往往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在没有明确时间表的情况下,市场心态非常浮躁,往往是一有风吹草动,先是抛售股票回避风险。历史看,无论是中小板、创业板,还是股指期货,在正式推出前,市场都曾有些恐慌,但是真正推出后股指反而稳定了这也是“利空出尽是利好”。市场永远处于博弈之中,从长期看,创业板传闻的屡屡出现,更像是只“纸老虎”,吓唬人的味道更大一些。

   国际板“心理”利空不散

  尚未落地的国际板已经屡屡影响二级市场。当前,关于国际板仍然颇多争议,核心议题一是人民币资本项下管制的背景下推出国际板是否合适,二是引入国际公司是否会对A股的估值体系产生冲击。

  国际板将允许外国企业发行A股,融资获得人民币资金后可以换汇汇至境外使用,这意味着打开了一个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的口子。如果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是未来改革的方向,那么借国际板作为渐进改革的一个步骤未尝不可。推出国际板与货币政策的改革未必要分出谁先谁后,两者谁先走在前面都能对另一方面有促进作用。

  相比而言,国际板对A股估值的冲击是更广泛的担心,与此相关的还有“外国企业圈钱说”。尽管监管层、交易所和投行多次强调国际板对A股公司治理、增加投资品种等方面的长期促进作用,但市场似乎更在乎短期的冲击。当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认为国际板是短期利空时,这种思维也就可能影响市场的实际表现。因此,每每国际板传出有进一步的动作,市场就风声鹤唳。

  客观而言,市场供给增加势必带来一定的资金分流;国际板引入优质的跨国企业,可能会吸引部分机构投资者进行战略配置,替代部分其他投资,这就会造成结构性的估值变化,尤其是高市盈率的中小市值公司估值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但从市场整体而言,A股的蓝筹股估值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近,国际板公司在A股融资属于再融资性质,规模也不会太大,因而实际的冲击会远小于市场的担忧。

  至于“圈钱说”,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股市场自身的市场机制是否已经健全,市场参与者是否归位尽责、充分博弈。著名经济学家华生认为国际板大的方向对,但时机可能不成熟,也是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因此他主张应先做好创业板,巩固市场化发行体制改革的成果。

  回到市场方面,本周沪深两市限售股解禁规模环比下降,按照7月22日收盘价计算,两市限售股解禁总市值将为214.43亿元。在所有限售股中,中色股份的市值最大,约为60亿元。

  根据沪深交易所数据统计,本周共有21家上市公司有限售股解禁,其中涉及股改限售股份解禁的有4家,涉及上市3个月后网下配售股解禁的有7家,涉及上市公司原始股份解禁的有7家,涉及机构定向增发股份解禁的有2家,涉及股权激励股份解禁上市的有1家。在所有类型的限售股中,上市一年以上公司的原始股份解禁规模最大,按照7月22日收盘价计算达到101.04亿元。

  在本周限售股解禁上市的公司中,中色股份7月26日将有市值为58.97亿元的股改限售股份解禁上市。另外,恩华药业、大东南、彩虹股份等公司的限售股解禁市值也将超过20亿元。

  在3个月前上市的公司中,目前仅有通达动力与森远股份的股价保持在发行价以上,其他股票均维持“破发”状态,其中4月28日在上证所挂牌上市的庞大集团“破发”程度最深,目前每股30.32元的股价,较每股45元的发行价跌去近三分之一。   正当股市连续两周站上年线,试图冲击因国际板利空而失守的2850点平台时,上周股市却连跌四天。最大的利空无疑是国际板传言。市场关于国际板细则即将推出,第一单花落谁家的说法传得沸沸扬扬,股市迅即作出四连阴的反应。

  尽管证监会未明确表态,但市场已恐惧不已。在我看来,值得继续研究的不仅仅是国际板相关细则,而是国际板建立的必要性。

  国际货币战争升级的风险

  这一两年,美国为了挽救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遏制中国崛起,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暴涨、输出通胀,使中国CPI高企,试图让中国经济硬着陆。同时,从政治、外交、军事、领土、经济、金融上也全面围堵中国。其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持有的3.2万亿美元的外储缩水,1.2万亿美元美债处于不安全状态中,将巨额外汇储备来一个国际资本的反向运动,大规模、快速地外流,在中国也引爆像南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那样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若我们丧失警惕,盲目开设国际板,正好为美国推行的国际货币战争在中国找到一个进攻的突破口。

  人民币变相国际化的风险

  按前央行行长、现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的说法,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可自由兑换,至少还需要15年至20年。但是,现拟推出的国际板是以人民币计价,让外资公司从国家外储中兑换成美元,再投资到发达国家的建设。这在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仍然严格管制的条件下,无疑是一种变相的“资本管制放松”,也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变相的“可兑换”,必然对国家的货币政策、外汇政策带来极大的冲击和风险。

  这种“国际化”也属于本末倒置。照理,只有当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可以或者部分取代美元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才能像美国那样,通过印制人民币,来换取外国在华上市企业的股权,这时的A股主板就自然是国际板。只有先有人民币的国际化,才有国际金融中心的称谓。而现在,却要反过来。

  这是用国家和人民的辛辛苦苦积累的真金白银,来换取国际板上市的外国企业的虚拟股权(票证)。这些虚拟的股权,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地首发和再融资,类似于印纸钞。一旦国际板的闸门打开,这种流水就再也收不住了。别说证监会,就连“一行三会”也无力招架风险。

  外资公司“双低”风险

  这里的“双低”是指“低市盈率”和“低市净率”。现在许多唱多国际板的理由是:“外国公司比中国上市公司各方面都规范成熟”、“外国公司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比中国上市公司低,更有投资价值”、“外国公司已在全球几大交易公司上市,财务可信度更高,不可能造假”。

  我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大陷阱。第一,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的GDP只有1.8%,经济复苏困难重重,但欧美股市都创出了金融危机前的新高,他们的企业和股市竟然还能保持一二十倍的低市盈率,这种高业绩高成长性能让人相信吗?其所谓的“低市盈率”是真的吗?连钞票都可以乱印,国债都想违约,还有什么诚信度可言?

  再看“低市净率”,国外的会计制度允许评估公司对企业的净资产不断进行再评估,其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带有很多的人为拔高成分,所以国外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比中国的企业要高得多。而中国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有在将土地、楼房、厂房、设备、品牌等资产进行变卖或者交易时,才可以对净资产进行再评估。这样,中国许多上市公司净资产至今依然是一二十年前上市时评估的水准,哪怕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发达地区,土地、楼房已升值了一二十倍,但财务报表中的净资产依然维持在当年水平。所以看起来中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较低而股价的净资产倍率很高,其实,投资价值不比外国公司低。

  供求失衡导致股灾的风险

  中国股市的多次股灾都是扩容大跃进所造成的。1994年333点就是大扩容造成的大股灾。这几年,又陷入股改后全流通导致的股灾。为什么这10年金砖国家的股市都涨了5—10倍,而中国股市只涨了四五百点?为什么现今连欧美金融危机国家股市都创了新高,唯中国股市还深陷熊市之中,连日本股市都不如?

  这都是供求严重失衡造成的。一方面是货币紧缩,市场资金十分困乏;另一方面股市流通市值已超20万亿元,总市值居世界第二;再一方面,每月每周每天新股扩容和再融资不断。现在又要搞国际板圈钱,市场实在无力承受。

  多种风险叠加的风险

  自5月下旬国际板的消息导致股市250点下跌后,中国金融市场又冒出了一系列的风险:地方融资平台爆出巨额债务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银行股迫切需要再融资4500亿元的风险;中国概念股在美国遭到封杀的风险;美国国债违约的风险;欧债危机的风险等等。

  相比之下,推出国际板是最不值得的举动,风险远远大于收益。再与创业板论证了10年相比,国际板的论证至少也得两三年,尤其要广泛听证。

  综上所述,如果缺乏国际金融战略前瞻性,一意孤行地推出国际板,很可能引发新一轮股灾到来,2610点绝不是底。鉴于2850点附近管理层已两次试探国际板,投资者应抛弃往上进攻的冲动,学会自我保护,不妨以退为进,到2700点-2800点区间去打指数的地道战,打个股的游击战。

  国际板传闻再度击伤A股

  记者吴海飞报道:5月下旬导致市场大跌元凶之一的国际板传闻近日再袭A股,令大盘连拉阴线。传闻称,国际板细则已经出台,上市首单或花落韩国三星电子,而证监会相关人士出面否认细则已出台,尽管如此,一向极为低调的中国“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7月20日突然在电视媒体上公开谈论国际板,还是引来市场诸多猜测。

  7月20日,有传闻称国际板细则已经出台,条件为境外上市满三年,发行前6个月月均总市值不低于300亿元,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不低于30亿元,最近一个会计年度不低于10亿。传闻还称,首批将以CDR(中国存托凭证)方式上市,首单将花落韩国IT企业三星电子。

  针对市场传闻,证监会某权威人士对媒体表示,国际板正在准备、研究、论证过程中,目前这个细节没有听说,相关细节以最后正式对外发布的为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总监石晓成也对媒体表示“没有听说过这回事”。

  而7月20日,一向极为低调的华夏基金副总裁、号称“最牛基金经理”的王亚伟公开在电视媒体讨论国际板的影响,也让市场平添几分猜想。王亚伟称,国际板推出是一件好事,可以吸引新的资金进入市场,并认为不会导致国内资本市场失血。

  然而,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市场人士悉数表现出对国际板的担忧。鹏华基金研究总监冀洪涛认为,国际板推出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分流一部分资金,在目前市场资金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无疑给市场带来压力。不过冀洪涛表示,国际板推出也没有想象中可怕,关键看首批上市公司的数量、发行规模和定价等方面的情况。

  对国际板的推出时机业内也存较大分歧。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今年推国际板的可能很小,反而新三板可能率先推出。而普华永道中国主管合伙人林怡仲在展望中国下半年的IPO形势时也称,国际板不仅涉及法规的完善,还牵涉到多个部委,如不同法规之间的要求如何对接,人民币如何兑换等等问题都十分复杂,很多具体的操作细节需要进一步落实,因此,今年年内推出国际板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