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 > 大盘分析 >> 正文

国家队出手大盘孕育巨变 三分歧筑3000点雄关

2011-3-29 8:57:56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险资态度急转 大盘孕育巨变

  本报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近期,国内部分大型保险资金对市场的看法开始转好,并开始有限度地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尽管目前相关保险资金对基金的申购力度还称不上是"爆发性"的,但从历史经验看,大资金的布局往往是渐进的,险资目前的最新动向,起码算得上是一个相当积极的信号。另外,擅长技术分析的重量级研究员认为,目前的上涨是一轮不可小视的中级行情,沪指升破3500的可能性很高。

  险资增仓开放式基金可靠消息透露,最近保险资金对开放式基金采取了全面加仓的行动(尤其是平安)。尽管申购的规模尚算不上巨大,但相较于一个月以前,险资"话事人"的态度明显转变--不再过分谨慎。

  在过去较长时间里,险资一直倡导波段操作,指数一突破关键点位,"落袋为安"就会成为引发险资赎回的直接动力。但近期上证指数逼近3000大关,险资不但未采取赎回行动,还全面增加配置包括指数型、股票型在内各种类型的开放式基金。分析人士认为,险资的上述新动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

  机构布局中级行情数家主流券商统计的最新信息显示,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旗下开放式基金过去一周以增仓为主,华夏、广发、嘉实等公司净值变动信息显示其加仓动作较为明显。机构投资者在3000关前集体增持,显示大家当前的情绪趋于乐观。

  另外,随着大量基金年报的披露,看好未来行情的基金经理数量及其占比也不断上升。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不排除今年一季度很多大公司的业绩会超预期,进而推动估值修复向纵深发展,甚至演变为中级行情。

  "大三浪"上涨目标超4100?

  平安保险增仓开放式基金,背后究竟有何值得关注的深层次信号?到目前为止,我们尚难断言机构的态度已经较前期发生180度的大转变,但从一些具有话语权的分析师的乐观态度当中,机构的情绪转变确实可以窥见一斑。

  据记者了解,平安证券策略分析师罗晓鸣在圈内是有一定口碑的,特别是他对指数行情解构、技术分析的观点,很多资格较老的基金经理都会看一看。

  罗晓鸣最新的观点是:当前的上涨是一轮中级以上的行情。从近一年上证指数的型态看,过年前开始的这轮上涨,可能属于自去年7月2日2318点开始的上涨过程的第3浪。按第3浪一般超过第1浪的规律,目前这轮行情的目标至少在3500点附近。而从近三年上证指数的走势型态看,自2318点开始的上涨,也许是这轮从2008年10月28日1664点开始的上涨过程的第3大浪。同样如果按第3浪一般超过第1浪的规律,目前这轮行情的最终目标应该超过4100点。

  封基获机构买家青睐 保险大鳄“强势”入驻

  随着首批基金年报的出炉,封闭式基金的股东持有情况在相隔半年后再度浮出水面。如果要问封基市场最近半年的最大变化是什么,那就是机构买家的“潮涌”,尤其是保险大鳄的大比例增持。

  机构买家大幅加仓

  去年下半年,受益于市场的反弹,封基净值快速提升,作为市场中少有的“折价”交易品种,封基受到机构投资的十足“青睐”。而封基过去半年的良好表现,再度验证了机构资金的“先知先觉”。

  有意思的是,从封基的持有人结构来看,去年下半年投资封基的“围城效应”凸显。持有封基的个人投资者开始撤离“甩卖”,而机构持有比例则大幅入场“拣货”。

  天相统计数据显示,首批公布年报的封基包括基金安顺、基金金鑫、基金兴和、基金兴华等16只封基。其中,传统封基的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比例从去年中期的50.04%下降至43.53%,包括创新型在内的封基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比例则从54.86%下降至48.32%。

  在个人投资者“撤离”封基的时候,机构投资者则是大比例加仓。传统封闭式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从去年中期的49.96%上升至56.47%,包括创新封基在内的机构持有份额比例则从45.14%上升至51.68%。

  保险大鳄大比例增持

  “先知先觉”的机构投资者中,保险“大鳄”们成为去年下半年大规模加仓封基的“主力”。

  天相统计数据显示,保险机构的持有市值从去年中期的78.78亿元上升至118.36亿元,市值比例由27.15%大比例上升到40.80%。具体到份额,则由去年中期的81.71亿份上升到99.15亿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寿几乎“满仓”持有5只封基。天相统计显示,2010年底,该公司持有基金兴和的比例达到了10%,持有基金金泰和基金安信均达到了9.99%,持有基金泰和与基金安顺分别达到了9.98%和9.97%,超过了2009年底的最高持有比例。

  此外,保险公司还对分级上市基金亦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年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寿集团为双禧B、瑞和远见、瑞福进取的第一大持有人,分别持有6985.2万份、9345.7万份和1.29亿份。中国人寿则为国泰优先的第一大持有人,持有6031.98万份。

  除QFII对封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获利了结”外,其余机构均在去年下半年不同程度的对封基进行了加仓。

  此外,基金公司对封基的持有份额从2.85亿份略微上升至2.86亿份,持有市值比例从1.03%上升至1.18%;券商对封基的持有份额则从3.90亿份上升至4.36亿份,持有市值比例从1.16%上升至1.59%。

  银行股春芽萌动 保险资金浇水培土

  随着近期银行股年报行情的启动,银行股再次成为险资的关注焦点。本报记者昨日从相关渠道了解到,保险资金在最近几个交易日又开始陆续加仓银行股,加大了金融股的投资占比。

  事实上,保险资金对金融股的情有独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刚刚披露的中国人寿2010年报显示,在前十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仍在其持股名单之列。而在其前十大重仓股中,银行股和银行可转债,占到了6至7成。

  同样,对比2010年半年报后记者发现,工商银行、中国建筑、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人寿这五只股仍在太保十大重仓股名单之中,另外,还配置了农业银行和民生银行。以此来推算,银行股占了太保重仓股的半壁江山。

  “我们看好银行股,主要是银行的分红比例高,估值很低,投资价值远高于银行存款收益。”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人士向记者解释了配置银行股的原因,银行板块估值低、增长稳健且进出方便。青睐估值低、业绩增长稳定的银行股,折射出保险公司一贯稳健进取的投资风格。

  这种投资思路或许从陆续公布的银行股年报中可见一斑。从已经公布的商业银行年报看,这些银行的业绩均实现超预期增长,2010年净利润均实现超过20%的增长。如以中国银行为例,2010年该行实现净利润1044.18亿元,同比增长29.2%,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39元,拟派发股息每股0.146元,创下该行上市以来的最好水平。以昨日3.35元收盘价计算,其静态市盈率只有8倍多,股息率在4.4%左右,投资价值凸显。

  然而,受累银行证券等金融股的低迷,民生银行对中国人寿2010年业绩的贡献从赚钱滑落至亏损,截至2010年底浮亏4.29亿元。

  不过,这种情况或许很快将会发生改变。从近几日银行板块盘面走势来看,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已经纷纷走出低谷,正孕育着新高点的来临。目前多家大型券商均看好此轮银行年报加一季报超预期业绩刺激之下的银行股估值修复行情。“银行股已经处于估值的历史底部,安全边际高。”一位保险业人士表示。

  从目前已经公布年报的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来看,目前两家权益类(股票 基金)仓位都处于中性水平,分别为11.9%、14.66%,距离25%上限仍有一定操作空间。

  保险资金逢低捡货 上周开始买基金

  被市场视为“先知先觉”的保险资金似有逢低捡货之势。来自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消息称,3000点下方,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保险资金在上周出现申购基金举动。

  “中国平安上周买入的主要是基金。”一位消息人士昨日向本报记者证实了近期市场上关于“中国平安逢低捡货”的传闻。

  业内人士透露说,多家基金公司收到了来自中国平安的买单,种类涉及股票型、指数型和货币型。粗略估算下来,近期中国平安的申购基金数量已经达到数十亿元。而在此前一周,中国人寿也申购了少量股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另外两大保险巨头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则没有出现申购动作。

  从目前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一些较大规模、知名度较高的基金公司表示确有部分保险资金申购基金的消息。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大都表示,没有相关保险资金流入的数据。有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认为,“听说这次险资申购基金的规模并不大,几十亿元的资金分摊到各家基金上的申购量相对有限。”

  据记者了解,除了申购基金外,部分保险机构重新拿回金融大盘股筹码。一家保险公司投资负责人称,从板块选择上,他们目前更偏向于行业增速稳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水平的金融股,以及估值偏低、有业绩支撑、防御性较强的消费概念板块。“而题材股的炒作空间已不大。”

  那么,面对难以捉摸的股市,保险资金的操盘导向是否能给投资者一丝启发?一位业内人士说:“对于有巨额可投资资产的保险资金来说,几十亿的动作不算是大动作。因此,是否能从中国平安的申购行为来判断后市走势,目前还不好说。”

  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同样言辞谨慎。“近两周虽有机构对旗下以沪深300为投资标的的指数基金有持续的申购热情,但这不一定代表机构一定看好后市。”目前的判断主要是该基金今年以来累计的超额收益较为明显,机构处于资产配置的需求进行申购。该人士认为,“毕竟现在险资的申购量并不算大,无法仅以此来判断其背后对于市场风向的一个判断。”

  另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则稍显乐观。“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险资一直倡导波段操作,指数一突破关键点位,落袋为安就会成为引发险资赎回的动力。但近期上证指数逼近3000大关,险资却向前一步,如果确有此新动向,可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此次申购基金的规模相对不大,但中国平安的突然“加油”还是引起了市场的重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那是因为,中国平安自去年以来就一直看空市场、权益类资产仓位偏低,此次突然集中申购基金,或间接传达了对市场已无深跌空间的预判,也意味着主力资金对于市场的看法正逐步扭转。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险资的态度很难断言已较前期发生180度的大转变,但从近期一些统计数据来看,机构的情绪转变确实可窥一斑。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主力资金于上周三出现逆转性流入迹象,上周五则呈现主力资金大踏步入场动作。上周五,保险、基金、社保、QFII四大主力出现中大规模的资金净流入,总体流入额约30.28亿元,其中保险资金净流量为12.38亿元。

  “尽管目前相关险资对基金的申购力度还称不上是爆发性的,但从历史经验看,机构资金的布局往往是渐进的,机构资金目前的最新动向,起码算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业内人士认为。

  三大分歧筑成3000点雄关险隘

  “心结”待解情绪不稳 闪击战恐变拉锯战

  作为历史高点的半分位,沪综指在3000点区域的震荡近几年总是会引发激烈的多空分歧。春节过后,大盘再度回到3000点区域,伴随最近几个交易日的强劲反弹,市场分歧又一次明显加剧。

  本次市场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处于什么位置,二是流动性是否宽松,三是市场估值中枢会不会开始上移。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分歧短期可能很难趋于统一,因而在新宏观数据等变量出现前,大盘或在短期持续以3000点为轴心进行震荡。

  经济:增速研判尚未完结

  货币:松紧之争难以了结估值:高低分化位置纠结

  宏观经济是股市运行最重要的环境背景,这其中经济增速与通胀的搭配构成了投资时钟的四个维度:经济高增长,低通胀,股市处于最佳投资阶段;经济高增长,高通胀,市场将进行最后的顶部加速跑;经济低增长,低通胀,市场低迷之后可能迎来筑底阶段;经济低增长,高通胀,熊市在向投资者招手。

  就现阶段而言,通胀压力将在二季度继续保持高位已经形成共识。在国内农产品[17.06 0.35% 股吧]价格涨势得到有效控制后,输入型通胀正在成为物价走高最重要的压力。地震灾情发生后,日本央行立即开始向市场注入巨量流动性。分析人士预期,这一注资行为将与灾后重建产生的巨大需求,以及欧美国家经济复苏周期相叠加,进一步催高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实际上,无论是原油、黄金等货币属性较强的商品,还是铜等基本金属,近期都呈现出明显的止跌企稳、意欲反弹的态势。

  与通胀高企的一致预期不同,目前市场分歧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速方面。一方面,伴随房地产调控的深入、外部经济体复苏的反复,以及国内货币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2011年前两个月影响中国经济因素更加复杂。比如,对外贸易2月份出现逆差,固定增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仅与2008年和2005年这样的经济低迷年份相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月份出现明显环比下降等等。另一方面,仅以两个月的数据就预言经济增速将明显下降甚至“硬着陆”,似乎有些过于武断。毕竟,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仍保持在趋势水平之上,而“草根调研”也显示出水泥、钢铁、机械等行业的需求已经开始转暖。考虑到春季施工旺季即将到来,在保障房等一系列投资项目的支撑下,经济仍然存在众多乐观因素。

  如此一来,股市投资者就开始在经济高增长还是低增长间纠结。如果出现“高通胀、高增长”的格局,则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甚至地产等强周期股票将是最佳配置,而此类股票多属于权重股,其走强也意味着大盘突破3000点易如反掌;如果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的格局,则策略应该全面转向防御,本次反弹3000点将只不过是一个围而不攻的“陷阱”。

  货币:松紧之争难以了结

  3月18日晚间,央行宣布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将存款准备金率推至历史新高位置。但这一措施恰恰构成了短期行情的转折点。3月21日,大盘小幅下探后迅速企稳,并在此后五个交易日从2900点快速升至3000点。为什么在央行再度出手的时候,市场不跌反涨?这缘于投资者对当前流动性走向的判断出现了分歧。

  对于乐观观点来说,本次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无异于靴子落地。首先,“提准”负面冲击明显小于加息,而在内外经济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时下,“提准”实际上也意味着加息被推后了。其次,与上次“提准”后资金利率大幅上行不同,本次准备金率提升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仅在3月21日明显上涨,此后就迅速走低,这在1周和3个月等不同期限的Shibor中都有体现。Shibor近两周的走势,显示在大量资金到期等因素影响下,银行体系流动性仍然相当充沛。

  但悲观者从中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日本地震、核泄漏危机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后,全球经济复苏轨迹再度不甚明朗,而央行此时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无疑高调宣布了货币“稳健”的立场。同时,作为传统的流动性观察工具,2月M2增速只有15.7%,较此前大幅下降,也显示出资金趋紧的事实。此外,就股市流动性来说,持续的新股发行以及股票型基金的“88魔咒”,也令人对流动性前景难以乐观。

  估值:高低分化位置纠结

  如果从价值投资的角度衡量,经济、流动性都只是重要影响因素,对于股市来说,估值才是作出投资决策的最重要准绳。当估值很高的时候,再好的外部环境也意味着风险的积累;当估值足够低的时候,任何时候的买入放在长期看都是正确的。但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恰恰像大盘点位一样,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

  一方面,估值结构扭曲问题仍然存在,个股安全边际冰火两重天。从安全性考虑,大盘蓝筹股的泡沫已经几乎被挤干了。以28日收盘价计算,当前沪深300和中证100成分股的2011年整体动态市盈率仅分别为12.55倍和11.41倍;地产龙头股2010年静态市盈率在10倍上下;根据2010年年报,中国银行[3.35 0.00% 股吧]等权重股的股息率已经远超一年期存款利率。同时,小盘股仍然存在巨大的估值回归风险。当前申万小盘股相对于大盘股的市盈率溢价仍然高达196%,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而最近十年其均值区间为80%。正是由于巨大估值差异的存在,使得一部分投资者看到的是巨大机会,另一部分投资者却对系统性机会不敢奢望。

  另一方面,权重股估值提升动力存疑。在权重股估值已经较低的背景下,当前市场对“大象起舞”仍然观点不一,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估值向上面临较大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是来自行业基本面。地产、银行是当前估值最低的权重品种,但在房地产调控以及信贷调控的政策压力下,上述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似乎始终看不清楚,这令市场迟迟不愿意给予他们更高的估值。另一方面压力则来自于资金,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基金目前普遍仓位较高,拉抬权重股有心无力,而此类股票又不是游资的“菜”,那么权重股上涨靠谁呢?

  "恐惧"3000点 蓝筹股决定大盘攻关成败

  3000点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昨日股指冲高回落。与此同时,整数关口抛压的加重令市场交易量显著放大,两市合计成交达3448亿元。有机构指出,3000点压力更多地体现在心理层面,市场真正的压力或将在3100点左右出现,而蓝筹股的表现将决定指数后期"攻关"的成败。

  昨日市场关注的两大焦点,一是蓝筹股能否延续强势,二是沪指能否有效突破3000点。虽然蓝筹股的表现没有让人失望,钢铁、有色、金融、地产板块早盘一度带动上证综指反弹,但无奈3000点整数关口对于市场的心理压力太过沉重,上证综指短暂上冲3000点后便遇抛压一路震荡回落。

  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2984.01点,涨6.20点,涨幅0.21%;深证成指报12875.52点,跌66.55点,跌幅0.51%;沪深300指数报3290.57点,跌3.91点,跌幅0.12%。两市合计成交3448亿元,较上周五放大一成五。

  盘面上看,市场"二八"格局相比之前更为明显,钢铁、有色板块的崛起令市场大盘风格突出;与此同时,高估中小盘显著回落,跌幅靠前的板块包括农林牧渔、计算机、水利建设等板块。

  昨日再度"冲关"失败,让人不禁怀疑起市场是否患上了"3000点恐惧症"。不难看出,尽管有蓝筹股"护驾",但题材股热点的退潮还是令指数上攻3000点时少了些人气支撑。有机构指出,3000点压力更多体现在心理层面,市场真正的压力或将在3100点左右出现,而蓝筹股的表现将决定指数后期"攻关"的成败。

  不过随着指数弹至前期阻力位,机构观点的分歧也在加大。有观点认为,当前主导市场的核心因素已变成对通胀以及经济下滑的担忧,从而制约了股指的进一步反弹。

  但更多的机构短线乐观。中金公司分析师侯振海认为,投资类周期股依然会是近期股市投资的主流板块。除了建材、化工、机械等此前已经有所表现的投资板块外,市场热点有望进一步向金融、地产等板块传导。未来数周将进入年报与1季度季报的密集发布期,银行地产板块的亮丽业绩表现也可能对近期该板块的个股表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虽然制约市场的基本面和资金面因素尚未完全消除,但微观层面逐步向好,已公布业绩的上市公司整体趋好,外围局势也逐渐明朗。在消息面相对真空的情况下,市场仍有可能震荡上行。

  "撤退论"并非看空 白马股攻守兼备

  近期兴业证券发表的一份题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研究报告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不少投资者对其"极度看空"的观点表示不解。针对市场的误解,兴业证券本周发表了题为《撤退或是进攻?都向白马靠》的报告,进行了全面的澄清。

  兴业证券认为,不少人只看到标题的撤退,而并未理解其撤退的内涵以及推导逻辑。"首先,我们并不认为股市会立刻下跌,而是进行前瞻性提醒"。"其次,我们并没有提出熊市论,而依然维持年度策略中的基调震荡市,二三月份有行情,会走出一轮春季攻势,对4月初仍相对乐观,对二季度中后期谨慎"。为此,"从目前到4月中旬之前是春季攻势的撤退阶段,可以边走边撤,从容撤退"。

  兴业证券还详细阐述了其推导逻辑,他们认为,由于今年A股市场是在通胀和货币政策的夹缝中震荡,考虑到通胀的复杂性,货币政策整体趋紧,因此,很难指望出现类似2009年宽松的增量流动性刺激,反而,更加关注存量财富再配置对股市的影响。如果二季度调控继续加力,特别是4月中旬以后,如果数量型调控手段再加力的话,将引发A股的调整风险。

  对于二季度的货币政策导向,兴业证券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通胀形势依然复杂,通胀虽然阶段可控,但中期仍具有较强不确定性,因此政策上不会重蹈前些年调控房价的覆辙,会进行巩固,从而降低通胀预期。

  其次,目前对于经济偏冷还是偏热,市场的短期分歧很大。认为经济已偏冷的,主要依据消费指标。但是,消费趋冷和高通胀有很大关系,并不代表经济已经偏冷。从历史数据看,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在4%以上,将抑制实际消费的增长。而除此之外的其余经济指标均显示经济仍有偏热风险,特别是三四月份季节性投资旺季,仍有经济上行风险。

  最后,当前经济环比平稳,还不到放松政策来保增长的地步,指望政策紧缩已经到顶,多少有些一厢情愿。考虑到消费受高通胀的制约,经济更依赖投资,而现有投资模式又激化通胀预期、推动劳动力成本上涨。因此,压通胀的复杂性仍然较强。

  兴业证券还认为,4月中旬披露的3月份宏观数据将进一步验证偏热的判断,调控预期不但不会减弱反而可能增强,后续存款准备金率还将上调1-2次,加息也有1-2次。基于此,趋势投资者可以等待经济增速回落、价格环比降至低位、货币政策改善之时,再进行更积极、更猛烈地进攻。而价值投资者可以保持仓位,等待产业资本受困于现金流而减持成长股票之时,在更合理甚至是低估的价位买到未来的大牛股。

  兴业证券最后指出,上述推论也需要时间来检验,如果4月中旬的确出现经济偏冷、通胀回落、政策放松的状况,那时候再进攻也来得及;如那时符合其预期的经济偏热、通胀反弹,则4月中旬之前,边走边撤就是更好的选择了。而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可优选金融、地产等低估值的白马股。

  大蓝筹历史机遇正在降临

  周一,代表大盘蓝筹股走势的上证指数最强,收盘2984点,上涨6.19点,涨幅0.21%,盘中两度越过3000点大关,可惜得而复失;深成指稍弱,下跌0.51%;中小板指下跌1.34%,创业板指数最弱,下跌1.89%。这表明"二八现象"已经逐步显现。

  从热点表现看,大蓝筹股中的煤炭走势强劲,龙头兖州煤业创出历史新高;银行和地产股小幅盘升,强于大盘;中石油和中石化走势也较强;钢铁板块明显强于大盘,包钢再度封上涨停,宝钢也有2.71%的涨幅;像中国中冶盘中出现明显放量,已经显露出脱离底部的迹象。这些大盘蓝筹股虽然股价大多在低位,但最近已经开始逐步回升,一个大的底部正在构筑过程中。所以我说,目前投资大蓝筹股的历史机遇正在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