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 > 大盘分析 >> 正文

金岩石:跌破3000闭眼买 成思危:2011年进入牛市

2010-11-12 16:43:57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陈志武:贪婪不是坏事 中国诞生华尔街需要100年

  他,在2000年世界经济学家排名中,位列第202位;他,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最后都回到人性、市场、政府、资本;他,是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他,是陈志武。

  搞投资贪婪不是坏事

  新京报:最近有一部电影在全世界影响都比较大,就是《华尔街2》。这部电影有句台词最著名,"贪婪是好的"。

  陈志武:对。贪婪不是坏事。

  新京报:为什么呢?

  陈志武:每天早晨我被安排叫醒服务,7点钟起床,我必须要有所追求,否则我为什么放弃自然醒的机会?

  盖茨,巴菲特,他们都有这种动力。

  新京报:说到华尔街,你认为下一个华尔街会不会诞生在中国,有没有这个机会?

  陈志武:会有机会,但是成为现实也许要100年。现在主要问题是监管管得太死,对金融创新"无微不至"

  地管,而不是允许参与者有更大的自主创新空间。我们怎么样理解创新这个词?创新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要做以前没有做过、现在还不知道的事儿。既然是还不知道的事儿,那监管者怎么知道如何监管?这不是一个悖论吗?

  新京报:你认为香港有可能出现华尔街吗?

  陈志武:香港的监管比上海要少一些。

  新京报:我注意到最近有一些中国公司选择去新加坡上市。

  陈志武: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新加坡最近这些年非常努力地争取更多全球的金融业务,他们尽最大可能给予税收、移民等方面的优惠,让更多的人把他们的业务,他们的公司搬到新加坡。新加坡如果往制造业或者其他方面走,是走不通的,因为有中国和其他一些人口远远比他们多的国家把这些制造业的机会都拿走了,它没有别的选择,只好往服务业,尤其是金融行业发展。

  这反过来会对一些管制太多的国家或地区带来一些挑战。

  股市不只是融资平台新京报:你对我们目前的股票市场如何看?

  陈志武:从我的角度来理解,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不只是一个融资的平台。股市的融资是很重要,但是股市给社会带来的创业、创新的榜样作用,是股票市场更大的贡献。

  换句话说,把上市融资的机会都留给大的国企以后,不会给社会带来任何榜样的力量。比如,农行上市融资2000亿,但是对多数老百姓来说,农行的上市除了融资以外,不会感觉到我也可以打造下一个农行,不会感觉到可以像农行行长那样创办自己的企业,然后让我的企业上市。因为农行历来就是国家在办的一个银行,那些行长、副行长,不是企业家,也不是创业者。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中国股市"形似神不似"的结局,变成了一个"提款机"。而创业、创新文化,那才是资本市场的核心所在。

  新京报:现在有呼声说要拓宽融资渠道,推出新三板市场。你对这个怎么看?

  陈志武:其实我对这些不是那么太热衷。我知道国内很多金融老师和业界的人总是比较喜欢靠"三板"、"四板"、"五板"、"六板"的这些。

  我觉得这个不是实质性的问题。当然,我知道他们有的是为了逃避《公司法》、《证券法》里面对上市的一些要求,比如说三年盈利等等。我觉得与其花那么多力气重复性地设立"三板"、"四板"、"五板"、"六板",还不如把《证券法》、《公司法》里面的这些条款做一个修正。

  因为每建立一个板块的话,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交易成本。在我看来,现在不管是几板还是几个交易所,都是行政管制的结果,还没有形成充分的竞争和差分化,没有自然的差分化的过程来选择,对二板、三板、一板、主板做一些区分。既然都是行政手段的结果,为什么要分这么多板块和交易所?我就看不出来这背后的逻辑了,做这种基于行政手段的区分,能够带来的实际效果我觉得是非常有限的。

  管制太多导致事与愿违

  新京报:目前,中国对上市资格实行的是审批制。据你了解,还有哪些国家采用这种制度?

  陈志武:好像没有。你看印度都不是这样的,印度上市公司数量很多。美国更不用说了。金砖四国里,巴西也不是这样的。俄罗斯可能有一点类似,但是俄罗斯的股票市场本身就是半死不活的。

  就好像最近一些地方对房地产的限购令,产生的效果正好跟希望的相反。原因是什么?本来有很多人不一定要买房子,但是现在每一个家庭还有一个指标可以去买一套房,于是本来不太想买房的人觉得房子现在变成稀缺资源,还是去买吧。本来不打算买房的人会被诱导着去买。这样的话,积累下来的需求反而比以前更大,房价会更加往上涨。

  这就是为什么管制太多了以后,实际产生的效果跟愿望正好相反。

  新京报:因为金融危机,有人觉得中国的创新速度其实要慢一点,监管要严一点。

  理由是"中国还不会走呢,怎么就想跑呢"?

  陈志武:问题是现在管得连走路都不让走,怎么能够学会走路呢?

  新京报:说到对资本市场的监督,我记得你有一个研究结论:媒体监督力度越高,股市市值和GDP越接近。

  陈志武:对,经济的自由度程度越高。

  新京报: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的话,中国去年GDP不到5万亿美元,股市市值3万亿美元,在全球名列前茅了吧?

  陈志武:当然,股市的发展并不是说唯一受到媒体监督力度的影响。换一个角度来讲,中国的经济这些年发展这么快,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方方面面的交易量、贸易量都很多,按理说,资本市场的规模可以比现在更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本市场的市值相对于GDP的水平这只是一个指标,这个指标也有它的问题,它没办法反映质量。就好像我们说GDP的增长速度只反映一个方面,这个速度并不能够代表质量。

  新京报:你认为亚洲会不会出现下一个世界金融中心?

  陈志武:坦率讲,亚洲普遍的都还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比美国和英国要更重一些。按理说前些年日本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但是东京并没有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

  当然,大家都知道东京是一个很重要的金融中心,更多是因为日本过去这些年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有这么多的储蓄,日本的经济又是世界第二,所以东京成为日本的金融中心,这一点就让东京在全球的金融市场的价格体系里面地位比较高。

  但是东京并没有成为整个亚洲的,更不用说全球的金融中心了。

  相对来说,上海、北京或者深圳成为世界或者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并不是那么好。因为资本账户的管制那么多,别人要把钱拿过来做投资,买房子、买股票,买债券,根本上进来也很难。

  征税权应受到制约

  新京报:你一向强调民营经济发展对国家经济的作用。你认为发展民营经济政府应怎样落实?

  陈志武:体制改革。这是核心。比如,像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减少对投资的依赖,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增加对民间消费的依赖度等等这些,都是愿望层面的表达,而且表达了10多年了。之所以执行起来很难,就说明基础制度的安排就是那样的,转型艰难是必然的结果。

  现在大家又谈到房产税,谁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谁手里?不能说因为房价太高,老百姓的钱太多,所以理所当然地要转移一部分到政府手里。我们讲对私有财产要保护,怎么样体现?就好像我看到李彦宏、马化腾每个人都有几百亿的财富,那我是不是可以转移出来50亿或者100亿呢?因为他钱那么多,大家都应该分一点。

  但是不能这样的,这样做是掠夺。

  当征税权不受制约的情况下,消费没办法变成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老百姓的家庭没有那么多的收入。

  民企为就业做出贡献

  新京报:有人说,现在央企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陈志武:对。这次金融危机为国进民退提供了一个机会。

  新京报:但也有认认为央企在上缴税款和提供就业等方面做了很大贡献。

  陈志武:这都是从绝对数字来看的。中国每年的银行贷款四分之三或者是将近80%都是往国企里面跑,与提供就业机会相比,投入到央企中的资源和资本要比投到民企中的多很多。

  我所看到的一些数据表明,从1997年左右开始一直到现在,总体上每年往国企里面投资的金额是民企投资的两三倍,最高的时候是4倍多。但是从1997年到现在,每年从国有企业里都会消失掉一些就业岗位。就是说,它的就业净贡献率是负的,而不是增加的。

  事实上,这些年为就业做出更多贡献的,主要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而不是国企。

  新京报:蒙牛伊利"诽谤门"事件,最近很热。蒙牛是一个民企,奶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发生这种恶劣事件呢?

  陈志武:这实际上又是一个涉及权力是不是受监督、制约的问题。质量检查机构,是不是要他们存在?肯定是要。只要涉及食品,容忍犯错,容忍造假的空间应该是接近于零的。质量检查按照制度设计来讲,是可以代表公众利益行使这个权力的。

  但是这些机构不能形同虚设。尤其是前些年所谓"国家免检"等对权力不负责任的这样一些表现。

  如果一些民企利用行政部门的不负责任去行贿,通过腐败来获得更多的利润最大化的空间,就会出现这些恶劣事例。解决方案不是要对民企进行挤压,反而要对权力有更多的问责。

  学者的责任是看得更远新京报:你在很多文章中写到,儒家的文化实际上对中国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是不利的。你有没有担心你的这些观点会被人攻击为"经济学帝国主义"?

  陈志武:网上已经有很多人这样攻击了,不过我无所谓。别人有不同的看法或者不同的理解这都没关系,只要是他的批评有建设性,具体说出来一些东西,对我的思想和研究就可以有更进一步的帮助。

  新京报:你觉得反驳你观点的说法有道理吗?

  陈志武:这个看不同的时期。有人说今天要终结孝道文化,终结养儿防老的那些东西,那中国以后靠什么?短期之内金融市场还并不是那么完美发达,所以短时间内还要靠这个。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多多少少会依赖家庭,依赖种族,血缘网络。但是美国人把这个看成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以后的最后的依赖。

  新京报:中国的情况呢?

  陈志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是唯一的依赖,所以这个是有差别的。从渐进或者进化的角度来讲,是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外一个阶段,而不是马上从零一下子转移到100。但是从我们这些做学问的人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看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全程,总的方向是什么,要充分认识到不同的理想、境界之下,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这个是我们的社会分工所在。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能够超出今天的所见所闻,看得更远,不只是看到未来更远,也可以看到过去,历史的更远。

  "明年的通胀会比今年厉害些"

  如果明年有一次长假旅行的机会,我想留在书房里好好做些研究。今年到处跑得够多了。

  Q:你认为明年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明显的通胀?如果出现明显的通胀,应该如何应对?

  A:明年的通胀看起来会比今年要厉害一些。一方面因为汇率的问题,人民币对美元可能不会上升太多,而美元本身在快速的贬值,这样的话使得中国进口的这些商品和物资的价格,按照人民币算的话,都会上升。因为人民币实际上也在贬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会给通胀带来一些因素。

  另外国内这么多钱,房子投资受限制,股市大家又很担忧,银行的存款实际利率是负的,那这个钱会往哪里流?其中一部分钱肯定会变成通胀上涨的动力。

  Q:此前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启动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你认为这种经济刺激在2011年是否还有必要?为什么?

  A:从不久前调高利率的举措来看,可能未来这些年,无条件的,不顾一切地保GDP的增长速度会有一些调整。

  Q: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准备退出了呢?

  A:是可以这么理解。因为现在通胀压力太大了,"十二五"强调从增长数量变成增长质量。这次央行25个基点的利息上调,具体地把这个信号发出来。

  Q:在世的人中,你对谁比较佩服?

  A:张维迎有一项本事我很佩服:讲再抽象的事儿,他都可以用他们家的枣子树和牛来打比方,把这个道理阐述清楚。这种方法不是我的强项。

  银行业等同破产公司 爱尔兰或再度引爆欧债危机

  近日爱尔兰国债收益率连创历史新高,市场对该国需要接受国际援助且欧债危机可能再度爆发的忧虑急剧上升。数据显示,爱尔兰银行业债券的信用违约交换合约(CDS)10日飙涨至等同于破产公司的水平,爱尔兰政府国债与德国国债利差也再创历史新高。

  受此影响,欧元资产面临承重抛售。11日欧洲股市早盘,主要股市全线下挫。当日欧洲交易时段,欧元兑主要货币汇率同样下挫,其中兑英镑汇率跌至六周低点。

  爱尔兰银行业风雨飘摇

  在市场担忧情绪的笼罩下,爱尔兰银行业信用违约掉期(CDS)10日大幅上扬,CDS价格通常与违约预期成正比。

  据彭博数据显示,爱尔兰第二大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债券信用违约掉期(CDS)10日上扬2个百分点,预付成本提高到55.7%,每年支付的成本变成5%。这也意味着,要购买该银行1000万欧元债券的5年期信用违约保障,必须先付557万欧元,之后每年要付50万欧元。另外,爱尔兰最大的银行--爱尔兰银行债券信用违约掉期10日也大涨2.5个百分点,预付成本提高到31%,每年支付成本为5%。

  爱尔兰央行行长帕特里克·霍诺瀚10日表示,他深信爱尔兰明年会有能力重返债市,爱尔兰政府正加强财政紧缩措施以降低预算赤字并恢复投资信心。IMF10日称,爱尔兰打算在未来四年中削减150亿欧元预算赤字,这一计划表明该国政府致力于整顿财政。然而,此举却引发了市场对该国可能将接受IMF援助的担心,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不过,IMF发言人10日表示,爱尔兰没有向IMF要求财务援助。欧盟委会主席巴罗索11日亦称,若有必要,欧盟有能力采取行动来支援爱尔兰。分析机构"信用视线"银行信用分析师西蒙·亚当森表示,"现在市场的疑虑似乎都集中在爱尔兰和该国的银行业,一切情势发展似乎都不利爱尔兰。"

  今年以来,爱尔兰的两大银行爱尔兰银行和爱尔兰联合银行先后陷入困境。爱尔兰历史最悠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之一爱尔兰全国建筑协会也在今年被政府接管。向来较为悲观的经济学教授摩根·凯利则表示,爱尔兰房贷违约情况严重,可能导致爱尔兰政府纾困银行的成本攀升至700亿欧元,高于政府原先预估的500亿欧元。

  "问题国家"亦受牵连

  受到银行业不佳"体质"的困扰,爱尔兰国债10日亦出现大跌。当日,爱尔兰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涨67个基点至8.76%,该类债券与德国国债的收益率差创下622个基点的历史新高。收益率通常和债券价格成反比,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对爱尔兰国债的信心正逐渐丧失。

  受此波及,一些财政状况同样令人担忧的欧洲国家政府国债较可比德国国债利差当日同样大幅走阔。其中,葡萄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涨26个基点至7.17%,10年期葡萄牙国债较可比德债的收益率差触及484个基点左右的新高。希腊和西班牙的国债也纷纷下挫。

  有海外媒体报道称,由于对欧元区外围国家经济健康状况的担忧日益加剧,外国投资者减持了这些国家的政府债券。花旗集团根据世界银行和欧盟统计局的数据在一项研究中指出,今年第二季度,外国银行和机构持有的希腊政府债券减少14%,葡萄牙、西班牙和爱尔兰分别减少12%、8%和5%。今年第二季度末,葡萄牙和爱尔兰债券的外资持有比例从2009年的85%下滑至65%。同期,希腊和西班牙分别从70%和43%下滑至55%和38%。

  这种动荡的局势甚至惊动了位于伦敦的LCH结算所。LCH在网站上公布称,从本月11日开始针对爱尔兰国债交易额外收取15%的保证金。"保证金提高,影响的不只是爱尔兰,"德国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策略主管克里斯托夫·丽格说,影响"葡萄牙、希腊、西班牙也受一定程度波及。"

  高盛对此表示,如果能通过"欧盟金融稳定机制(EFSF)"援助爱尔兰和葡萄牙,就可以解决市场当前的紧张局面,也不会导致情势恶化蔓延。高盛首席利率策略分析师弗朗切斯科·盖扎瑞利10日发布报告称,爱尔兰和葡萄牙越来越可能接受EFSF出资、国际货币基金设计的财政援助方案。

  欧洲市场遭遇重挫

  欧元区债务问题愈演愈烈,欧元资产因此遭遇重创。11日,欧洲股市早盘在出现短暂的涨势后全线走低,欧洲交易时段欧元兑主要货币汇率也继续下挫。

  北京时间11日18时,英国、德国及法国三大股指跌幅在0.14%至0.21%间不等。此前一个交易日,欧洲股市亦在当地银行股的不佳表现带动下全线走低。当日,斯托克欧洲600指数银行分类指数大跌近2%。

  欧元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11日,欧元兑英镑汇率触及0.8505英镑的六周低位,欧元兑其他货币亦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北京时间11日18时,欧元兑美元汇率报1.3733美元,跌幅0.34%;欧元兑英镑汇率报0.8522英镑,跌幅0.29%;欧元兑日元汇率报112.85日元,跌幅0.47%。

  欧洲央行11日公布11月月报指出,自2009年以来的欧元贬值推高了欧元区消费物价指数,近期通货膨胀压力有所上升但仍然受限。该报告暗示欧洲央行不会急于收紧货币政策,这也令欧元下行压力加大。

  不过,有分析指出,如果爱尔兰脆弱的财政体质趋向恶化,英镑可能也会跟着遭殃,因为地理位置邻近的英国和爱尔兰在经济上有着巨大关联。

  巴菲特:"危中有机" 大家抛售我买进

  巴菲特投资的七大信条:

  一、保持流动性充足。他写道,"我们决不会对陌生人的好意产生依赖,我们对自己事务的安排,一定会让我们极有可能面临的任何现金要求在我们的流动性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另外,这种流动性还将被我们所投的多家、多样化的公司所产生的利润流不断刷新。"

  二、大家都抛时我买进。巴菲特写道,"在过去两年混乱中,我们把大量资金用起来;这段时间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极佳时期,因为恐慌气氛是他们的最好朋友……重大机遇难得一见,当天上掉金时,要拿一个大桶而不是顶针去接。"

  三、大家都买时我不买。巴菲特写道,"那些只在评论家都很乐观时才投资的人,最后都是用极高的代价去买一种没有意义的安慰。从他这句话推导,显然是要有耐心。如果人人都在买进时你做到了按兵不动,那么只有在人人都抛售时你才能买进。"

  四、价值,价值,价值。巴菲特写道,"投资中最重要的是你为了什么而给一家公司投钱──通过在股市中购买它的一个小部分──以及这家公司在未来一二十年会挣多少。"

  五、别被高增长故事愚弄。巴菲特提醒投资者说,他和伯克希尔副董事长芒格不投那些"我们不能评估其未来的公司",不管他们的产品可能多么让人兴奋。多数在1910年赌押汽车业、1930年赌飞机或在1950年下注于电视机生产商的投资者,到头来输得一无所有,尽管这些产品确实改变了世界。"急剧增长"并不一定带来高利润率和高额资本回报。

  六、理解你所持有的东西。巴菲特写道,"根据媒体或分析师评论进行买卖的投资者不适合于我们。"

  七、防守好于进攻。巴菲特写道,"虽然我们在某些市场上扬的年头里落后于标普指数,但在标普指数下跌的11个年头里,我们的表现一直好过这一指数;换句话说,我们的防守一直好于进攻,这种情况可能会继续下去。"

  巴罗佐:欧盟已准备好援助爱尔兰

  爱尔兰债务问题为本次G20峰会带来了另外一个潜在问题。市场对该国需要接受国际援助且欧债危机可能再度爆发的忧虑急剧上升,欧洲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昨日表示,由于市场担心该国可能无法偿还债务,欧盟已为援助爱尔兰做好准备。

  目前,爱尔兰的财政紧缩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这将成为爱尔兰政府说服市场的方法,从而避免接受欧盟的援助。不过,爱尔兰几大银行都深陷困境,政府今年的银行救助资金高达330亿美元。据悉,爱尔兰财长已经请求欧盟执委会允许该国延长银行担保计划至明年6月,该计划原定于今年年底到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表示,爱尔兰并未向IMF提出援助要求。

  尽管欧盟给予支持,但受金融危机影响,爱尔兰经济衰退严重,其主权信用急剧下滑,导致该国国债收益率连续走高,10日更达到欧元发行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在昨日,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主权债券信用违约掉期费率相继创下历史新高。在昨日欧洲交易时段,欧元兑美元汇率也继续下跌。有分析人士表示,不断飙升的借贷成本将令爱尔兰等国成为引发又一波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哈佛教授:全球化走到十字路口

  哈佛大学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教授肯尼思-罗格夫(Kenneth Rogoff)11月11日发表评论文章称,无论当前的全球贸易失衡起因何在,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亟需扩大出口来走出困境却是不争的事实。要想避免一场两败俱伤的贸易大战,新兴市场应该扩大对美国和欧洲产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下是罗格夫的评论文章全译:

  美国对贸易余额设定量化限制的提议遭到了G20领导人的嘲笑,然而他们应该清楚这种态度是在玩火。与其说美国提出了一项要求,还不如说是在请求帮助。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劳工组织(ILO)最近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2007年以来全球共有3000万人失业,其中高达25%的新增失业发生在美国。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将为大规模的全球贸易摩擦奠定基石,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提出这样的警告。美国中期选举中选民表达出来的愤怒将被证明只是冰山之一角。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形式也许是美国大幅提高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关税,必将是两败俱伤的,哪怕姑且不谈不可避免的报复措施。但是别搞错了,人民党经济学的基石正日益变得坚实。

  美国的新国会正在为本国的经济沼泽寻找替罪羊。而且,奥巴马总统多次公开质疑关于自由贸易的僵化意识形态,这意味着未来一切皆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2012年总统选举之前。如果贸易摩擦真的沸腾起来,政策制定者回首今日的"货币战争",或许会将其看成一场更大规模战役中的小型战斗。

  从美国当前的困境来看,为解决全球失衡的长期问题而提出的新计划应该被视为一个建设性姿态。美国并未在中国固定汇率制的问题上纠缠不休,这不过是细枝末节,而是在真正重要的贸易余额问题上寻求帮助。

  的确,今日的贸易失衡部分源于更广泛的长期经济趋势,比如德国的人口老龄化、中国疲弱的社会安全网,以及中东对最终失去石油收入的合理担忧。诚然,让某国在实践中为贸易盈余设定上限是相当困难的,这其中包含太多宏观经济和测算方面的不确定性。

  而且,我们很难看到应该由谁来执行贸易余额限制,美国的提议所设想的IMF恐怕也难以做到。IMF对于处于问题中心的大国杠杆很小。

  然而,即便全球领导者最后决定不支持量化余额目标,他们也必须承认美国是以自由贸易的名义遭受痛苦的。不管怎样,他们都必须找到办法帮助美国提高出口。幸运的是,新兴市场有巨大的操作空间。

  比如说,印度、巴西和中国仍在继续利用世贸组织(WTO)允许它们长期分阶段地向发达国家产品完全开放国内市场的规定,尽管它们自己的出口商享有完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权利。知识产权保护执行不力让问题急剧恶化,阻碍了美国的软件和娱乐出口。

  比起汇率或财政政策上的改变,享有对外盈余的新兴市场国家决心扩大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更有助于解决全球贸易失衡的问题。新兴市场已经变得规模过大、过于重要,难以听任它们按照自己的那一套贸易规则行事。它们的领导人必须加大力度处理根深蒂固的国内利益,鼓励国外竞争。

  德国也许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它对贸易采取了相对放任的态度,因此即便它长期实现盈余也不应受到惩罚。毕竟,它最近还忍受了欧元的急剧升值。尽管如此,德国是全球自由贸易的大赢家,它几乎没有工具和手段来降低顺差--比如通过放松对其高度严格的产品市场的监管。

  尽管近期遭遇如此多的经济挑战,美国迄今为止仍是自由贸易的坚定支持者,这显然是很不容易的。虽然说在某些情况下它的措辞传递出杂乱的信息,美国的政策一直都是绝对自由的。

  我们以美国和哥伦比亚僵持不下的自由贸易谈判为例。尽管从国会辩论中你不可能搞清楚,这份协定的主要作用将是降低哥伦比亚对美国产品的关税,而非相反。哥伦比亚的产品已经是完全自由地进入美国市场了,然而如果它能够向美国的产品和服务开放本国市场作为回报,哥伦比亚的消费者将获得极大好处。这并未发生,而这个例子不过是美国企业在全世界遭遇的无数障碍之一。所有壁垒都应该被撤除。

  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也许已经到了最后几十年,中国、印度、巴西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正蒸蒸日上。这一过渡是否会平稳进行,是否会带来一个更公平和更繁荣的全球经济?

  无论我们对此抱着多么殷切的希望,当前美国所面对的陈规惯例将被证明对整个世界都是一个问题。失业率在美国相当之高,而财政和货币政策已经用到了极限。增加出口是最佳出路,然而美国需要帮助。否则,贸易摩擦的逐渐升温可能突然令全球化急速倒车。这将不会是第一次。

  成思危:股市现处小熊阶段 2011年或可进入牛市

  2010年11月12日,第六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办。中国证券市场年会是由中国证券市场年会组委会发起并主办的中国证券界年度高端峰会。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发言中称,曾对中国的资本市场20年做过一个研究,经过三起三落,每次起都有两个峰,每次落都有两个谷,把它叫做"快流慢流大熊小熊",现在正处在小熊的阶段。

  成思危认为,如果今年调整工作做得好,明年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开局,应该可以逐步摆脱熊市进入牛市。他表示自己对此审慎乐观,因为中央今年下很大力量调整经济问题。

  他进一步谈到,今年是极为复杂的一年,解决去年投资增长过快、信贷增长过猛造成的不利影响,今后发展不要追求过大的增长速度,不要追求过大的贸易顺差,稳步推进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就发展的重点来看,一个是以消费作为经济发展更主要的动力,这样的话老百姓敢消费、能消费,提供更多的产品。第二,发展绿色产业。再一个就是加强绿色产业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再者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培养更多有创新性的人才。

  潘石屹:房价还得涨 近期限价政策或出台

  SOHO中国有限公司(下称SOHO中国,00410.HK)董事长潘石屹昨天在上海放弃了其一贯的唱跌楼市姿态。借着CPI上涨的压力,潘石屹认为房价也将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

  今年8月,潘石屹曾判断未来一年住房价格或有30%左右的下跌空间,将下跌到2009年初的房价水平,但昨日潘石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改口。"当时没有考虑到近期加剧的通胀情况,现在看来随着资产价格的膨胀,房价很难下跌。"潘石屹认为,现在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钢材水泥等原材料成本都在上涨,房价存在很大的上涨压力。他特别强调,这种上涨压力在一线大城市可能表现得更突出,因为国际热钱更热衷购买高端住宅,必然会推高房价。

  潘石屹还透露,近期可能会出台一些限价政策,房价的涨跌并不完全市场化,因此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也很小。

  "我们SOHO中国也在抗通胀,不断提高持有物业比例。"潘石屹透露,目前SOHO中国手握200亿元现金,已经确定SOHO中国将悉数持有北京的前门大街项目、光华路Ⅱ项目以及上海的外滩地块项目。他说,3-5年内持有物业比例将达到50%。

  SOHO中国昨天在上海公布了其在上海虹桥"临空项目"的设计方案,宣布将于明年开工,2013年建成。潘石屹透露,SOHO中国接下来进入上海的项目将继续选择在临空园区内。

  今年8月,SOHO中国以15.6亿元摘得虹桥临空15号地块,昨日公布的该地块设计方案"临空SOHO",由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目前SOHO中国在建的银河SOHO和望京SOHO也出自该事务所。

  潘石屹透露,临空SOHO得到了长宁区的认可,目前已确定由SOHO中国年底前对临空SOHO周边区域做出规划设计。潘石屹介绍,"这块区域大约100多万平方米,其中我已经有中意的地块,所以接下来的项目可能就在该区域。"

  此前潘石屹已经在上海四度出手,完成了在南京西路、外滩、虹桥、淮海中路四大商业区域的布局。他预计目前商业住宅的投资回报率大约为5%~6%,远高于住宅市场2%~3%的租金回报率。

  谢国忠:祈祷2012年之后的世界将更加美好

  美国政府想通过重设汇率改变全球现状。如果这个想法真能起作用,那就必须立刻将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生活标准提高到发达经济体的水平,或者是将美国的生活标准降低至中国和印度的水平----全球都没有这样的方案

  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目的是对中国施加压力。盖特纳在各国内阁成员面前针对中国设计了一套联合战线:他暗示欧元和日元的汇率已经足够高,新兴经济体能够限制资本流入,资源出口国可免于经常账户盈余控制在本国GDP的4%以内的约束,即,除中国外,其他国家都可以上岸了。G20峰会的目标是在会议上集合其他国家将矛头指向中国。结果却变成了全球各国反对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一场盛宴。有些人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峰会召开之前,口水战就已经显山露水。德国带头反对QE2。中国非常乐于附和这一情绪。另一方面,美国则带头敦促各国限制经常账户盈余。印度表示支持美国的QE2政策。战线已经成型:一边是全球最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国,另一边则是全球最大的赤字经济体。情况远远比经常账户盈余复杂得多。以经常账户盈余为靶是荒谬的--为什么不能以控制经常账户赤字为目标呢?除了要求贸易顺差国做这做那之外,全球最大的赤字经济体难道不应该有责任自行控制住赤字吗?

  新兴经济体应控制资本流入、提高利率

  口水仗的深层含义我们稍后讨论。反对热钱的战争已经硝烟四起。韩国拟针对持有韩国债券的外国人课税。中国则加快了核查外国资本流入来源的脚步。中国大部分外汇储备并非来自于贸易顺差,而是来自于热钱。如果政府动了真格,自然能够阻止资本流入。

  反对通货膨胀的战争也在升级。澳大利亚不久前再次提高了利率。中国也提高了存款准备金利率。证券市场预期未来12个月中将出现4次加息,并采取了相应的举措。我认为,加息幅度会更大。印度央行也提高了政策性利率,特别是在抑制房地产贷款方面。

  美国推行超级宽松货币政策之时,新兴经济体必须抑制资本流入、增加利率,以防范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美联储的QE2似乎已经更令各国坚定地走上这条道路。不过已经晚了,而且对有些国家来说已经太晚了。新兴经济体中的通货膨胀率可能早已是2位数。少报CPI似乎已成为时尚。这是延长经济繁荣假象的一个小伎俩。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真实利率为负,加上大量攀升的经常账户赤字--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是一个致命组合。历史上已经有多个前车之鉴显示,这将导致危机。现在,巴西和印度已经一脚跨入危险地带。巴西尚有盈余,但是数额太小,无法抵消美联储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之时,诸如巴西这样的国家应该学习俄罗斯大大增加经常账户盈余量。印度的赤字非常高。以一些衡量指标来看,其真实利率是一个大负数。其繁荣之所以能够维系,是因为美联储的政策鼓励投机资本支持其赤字和货币价值。

  中国和俄罗斯也存在通胀。不过其经常账户盈余较大,当美联储被迫放弃其政策时,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巴西和印度则没有这一缓冲。除非这两个国家能在明年大幅度收紧通胀,不然即将到来的2012年危机将使其元气大伤。

  富国不应高速增长

  美国推行的政策令德国不安是有原因的。十年前,德国被放任自生自灭。其经济承受了高成本大宗商品行业的蹂躏。诸如中国或韩国之类的东亚国家当时正进入大宗商品行业,很少有人认为德国有机会活转过来。然而,德国人并没有放弃。他们大幅削减了成本,甚至是酒类的成本--力度之大震惊了法国人。此外,德国人还进行了创新,将许多大宗商品企业变成了依赖于知识产权的公司。凭借低成本和定价能力,德国享受到了出口繁荣的硕果。但是,美国人却想要把它变成一个汇率问题。美国现在正面临着德国曾经面临过的许多问题。然而,美国没有寻求调整,反而想要通过货币贬值寻找一条捷径。

  尽管德国竞争力极强,其增长速度仍赶不上新兴经济体。也不应该赶上。高增速是属于新兴经济体的。如果富有经济体试图高速增长,将负担巨额赤字、失去财富。原因是全球化。

  信息技术造就了21世纪的跨国企业,也使现在的全球化浪潮不同于以往。"跨国企业"不仅是名义上的,更是实质内容上的。它能控制全球经济帝国,就如过去控制本地企业一样。它已经通过对经济体的投资和贸易改变了世界。供需关系现在已经全球化。跨国企业的成本套利,使得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必须避免在成本方面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竞争。工资差距如此之大,在可预见的将来难以缩小。这股力量下,发达国家的需求刺激将导致更大的贸易逆差,却对增加就业作用有限。

  欧洲和日本已经接受了这一现实,并进入了财富维持模式:专注于出口中的定价能力,而不是出口量;目标是低增长率,为失业工人提供福利,以进行缓冲。美国的麻烦很大,因为它想要摆脱麻烦。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十倍,且后者的劳动力数量是这个国家的十倍时,这种思考模式似乎非常不理性。是的,技术和质量能够带动出口。但是,它们都不打"量"的主意。如果美国最好的产品点子iPhone都不能带动本土的生产行业,那就真的要承认并不是一切皆有可能。

  美国政府想通过重设汇率改变全球现状。如果这个想法真能起作用,那就必须立刻将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生活标准提高到发达经济体的水平,或者是将美国的生活标准降低至中国和印度的水平。这都不可能实现。美国政界要求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全球各国都没有这样的方案。美国如果继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世界将变成一个危险的地方。

  收入集中化是真正的失衡

  收入提高、财富集中是一个全球现象。美国1%的人口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的收入和40%的财富。中国的家庭收入不足GDP的40%,可能是世界最低水平。不要从汇率或贸易平衡上找问题。收入和财富集中是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加剧的一个原因。

  全球化将带来更多的收入和财富集中。资本增加而劳动力不增加的情况下,资本所有人从全球化中将获益更多。这一点从全球顶尖企业强劲的资产负债表和良好的收益中可以看出来,--即使是在主要经济体的增长率很低、失业率很高的情况下。但是,全球化并不是解释财富和收入集中的唯一原因,也不会是最重要的原因。

  格林斯潘之流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金融泡沫才是收入和财富不均衡的最重要原因。泡沫错误地引导了低收入人群进行贷款,并购入虚构的纸质财富。他们的债务变成了少部分人的利润。泡沫破裂时,穷人无钱可花。减少的支出也会削减劳动力需求。穷人的需求通常会让穷人找到工作。

  中国的低消费是政府权力过大而不是汇率太低造成的。推动经济前进的力量是政府大力投资的意愿和计划。政府通过税收、房地产销售,或者国家垄断企业的过高收费筹集资金。在这种体制下,消费不可能起到主导作用。专注于汇率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甚至可能使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结局将是美国国债市场崩溃

  美国热衷于通过降低或增加债务成本来操纵需求,从而管理经济。它并没有意识到,供应方管理在跨国企业领导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后者并不能提供即时的满足感。在迅速降低失业率的政治压力下,美国政府将继续挥动着手中的美元、并通过操纵美元价值来寻求快速解决之道。它只有在条件不允许时才会停止。而只有国债市场的崩溃才能使之停止。

  美国的国债市场并不合理。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已经将近GDP的10%。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几乎是GDP的5%。美元非常之弱,通胀将可能超出平均水平。但是,国债收益率接近历史最低值。投资人认为他们能以较高的价格将债券卖给美联储。伯南克的这一看跌期权[微软用户1] 类似于格林斯潘之前的看跌期权。投资人购入疯狂的金融工具,因为他们指望格林斯潘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但是,正如格林斯潘的看跌期权一样,伯南克的期权只有在大家都相信的情况下才可能有效。这是一个心理学伎俩。一旦受到检验,将导致失败。美联储不可能回购市场上的所有国债。这只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触动危机的机关将会是某个使国债持有人恐慌的东西。可能是另一次美元大幅贬值或通胀的担忧。通胀可能在2012年发生。大部分美国政策制定者都不相信通胀将会来临。不然,他们不得不撤回美元印钞机。但看看食品和石油价格就知道,通胀通过新兴经济体和大宗商品波及美国不过是时间问题。

  做好迎接动荡的准备吧。不幸的是,它将与另一场危机共同结束。让我们祈祷2012年之后的世界将更加美好吧。

  金岩石:跌破3000点闭着眼睛买

  曾经提出一个绝望与疯狂的参考数据,若把5-6月的市场交易量均值作为本轮波动的"绝望系数",本轮波动的"疯狂系数"为两市合计成交量5000亿左右。

  从国民经济的基本面看,9月份的采购经理指数在几度下探之后企稳回升,预示着经济增长的"冲高回落"已经结束。在我看来,这才是节后股市急速上升的原因,而人民币升值及所谓"热钱"涌入,可能是人们在欢乐中寻找的借口,推波助澜,锦上添花。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前期关于欧洲危机引发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逐渐消退,美国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又将启动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都是本月中国股市突发性上升的外在因素。总而言之,股市在6月触底之后,沪指接近500点超过20%的上升不仅有情绪面的原因,而且有基本面的支持,近期大幅度回落的可能性较小。

  股市的情绪面不会停止在理性估值的水平,信息流动引发的群体冲动总会在过度悲观与过度乐观的转换中驱动股市的非均衡运行,从这个角度看,若没有更多的好消息继续支持股市的上行冲动,股市的"疯狂系数"会在沪指3000点区间遏制短期上升空间,重个股,轻指数,选择性的投资机会依然很多。

  股市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最近十分精准地预测了经济走势,超前时间在6个月左右。比如去年8-9月间,"疯狂系数"在沪指3478点封顶,而后震荡下滑,投资人的悲观情绪逐渐加深,直至楼市调控的政策成为沪指破位下跌的借口。在此期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冲高达11.9%,第二季度回落到10.3%,第三季度继续回落,但降幅将趋缓。由此推论,股市在6月份触底以及随后三个月的震荡上行预示着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回升,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9.5-10%的主流预测,预计可达到10-10.5%。回顾今年上半年的经济预测,业内普遍担心经济增长会由于出口受阻和楼市调控而发生单月"破8%",这个担心如今已经消失,出口增长继续保持强势,楼市调控也没有带来很大的冲击。当然,还有人担心楼市的"二次调控"会继续打击市场信心,但国庆节后股市的激情上扬说明投资人已把楼市的"二次调控"解读为利空出尽,促进了市场信心的恢复。

  尽管如此,建议投资人还是要及时调整仓位,优化投资组合,重点关注周期性行业的投资机会,超额配置金融地产股。前期主导市场投资热点的战略新兴产业依然热度不减,但由于创业板市场开始进入解禁期,投资人解禁套现的抛售必然压抑创业板市场的激情,进而还将传导至中小板,从市场交易量的相对比例看,主板市场在国情长假后放量增长,创业板和中小板的交易量相形失色,股市中的风格转换已经开始,短期内不会发生逆转。这对于长线投资人并不重要,但是对于短期交易者而言,或许在未来1-2月内,股市将在"疯狂中回落",从高点回落的区间若超过10%,中小板市场又会出现投资的交易性机会。从行业板块看,国金证券研究所前期推荐的消费类和医药类成长性较强的股票依然具有估值吸引力。激情燃烧的创业板市场将迎来"周年庆",其未来走势将受到解禁与发行的双重制约,整体溢价幅度会由于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而有所下降,但依然会保持远高于主板和中小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

  再次重复:股市在绝望中落地,在欢乐中升腾,在疯狂中结束。市场趋势依然在经济复苏的主基调之中,但趋势总是在若干情绪面的波动中实现的,股市波动的低点会逐渐抬高,高点也会逐渐接近乃至超越前期高点,因此还是那句老话3000点以下可以闭着眼睛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