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私募交流 >> 正文

走下神坛的阳光私募 遭遇成长阵痛

2011-7-19 11:33:22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今年上半年阳光私募遭遇业绩寒流。

  去年阳光私募以9.41%的投资业绩,不但远远跑赢上证指数,还着实让公募基金“汗颜”了一把,行业规模也进入千亿时代。

  但今年以来阳光私募的“成绩单”却风云突变。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超过900多只阳光私募产品中,上半年整体平均收益跑输上证指数。其中,近八成阳光私募产品为负收益,且约有6.85%的阳光私募亏损超过20%。

  业内将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归结于,A股市场今年年初以来反复震荡,持续低迷,这让本来就面临诸多瓶颈的阳光私募雪上加霜。A股市场投资手段有限,缺乏做空机制,在市场低迷时,要有良好收益非常困难。

  而且,今年上半年中小盘股以暴跌的形式“挤泡沫”也重创了部分激进的私募。在业绩压力之下,各种问题也随之显形:投资亏损出现清盘潮;阳光私募快速成长所依赖的银行渠道显现残酷的“双刃剑”效应,阳光私募生存公募化;曾同“打天下”的核心人员去职潮初现;产品发行困难,即使明星私募的产品也屡屡延期成立……

  但问题暴露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契机。业绩寒流逼迫阳光私募从片面追求扩大规模的“野蛮生长”中抽身,将主要精力回归至提高投资水平、建设核心团队、创新产品等方面。这一切更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阳光私募出现清盘潮 发行亦不乐观

  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前五个月共有11只遭到清盘,他们分别是新东风成长、梦想8号、深蓝1号、以太3号、宝华1号、永圣慧远、新泉1期、同威1号、鼎弘义1期、爱康1号、东方一期。 而截至2011年6月底,净值低于70%的私募产品有18只徘徊在净值红线一下,皆为非结构化产品,其中有13只产品成立于2007年末2008年初期间,此时上证指数正处于5000点以上的高位。 对此,业内人士称:“私募行业发展时间尚短,很多私募并不具备在资本市场长期拼杀的实力,业绩偶然因素较多。”

  其中市值最低的为阮杰操盘的鑫鹏投资,该产品成立于2007年12月20日,产品最新净值为31.24。

  “一只成熟的对冲基金,追求的是绝对收益,无论行情如何演化,基本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对冲能力要具备,私募产品的同质化和投研力量的薄弱,一直是私募发展的一个瓶颈所在。”

  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市场共成立233只私募产品。其中1月份成立最多,为66只;6月份成立最少,仅为14只。2月份到4月份分别成立23只、41只、51只、38只。

  行情惨淡之下,阳光私募的发行也很不乐观。

  今年以来,延期募集的阳光私募数量达16只,其中不仅包括尚雅、云程泰等明星私募,2011年上半年收益冠军呈瑞投资也遭到“冷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冠军为芮崑管理的呈瑞1期,收益为29.16%;

  一只阳光私募产品的成立,投资顾问公司需要与信托公司走完关于信托证券账号使用的流程,期间信托公司需报银监会等,然后办理银行托管业务以及证券经纪业务,层层审批之后仍要经过一个月的募集期,信托产品方能成立。

  而由于目前信托证券账号成本很高,信托产品的成立一般不低于5000万。市场赚钱效应减弱和信托公司募集规模要求提高都让阳光私募在这半年显得很不景气。

  阳光私募发展太快,内部也存在很多问题,总要淘汰掉一批中小私募,然后行业才会有焕然一新的发展,这是每个行业发展的一种规律。

  若行情持续低落,一些中小私募的生存压力会越来越大,而一些大规模的私募还可以依靠管理费久撑,出现大浪淘沙的淘汰局面。

  银行渠道成阳光私募的“双刃剑”

  从2007年到2010年,阳光私募发行的产品数量几乎以每年100%的速度成长,银行渠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业绩下跌之际,强大的银行渠道“双刃剑”的作用让私募坐立难安,陷入了“净值回落——被迫砍仓——净值更多回落——更多砍仓”的恶性循环。

  在阳光私募发展初期,客户主要以自有客户为主,这些客户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投资风格非常了解。这种基于个人长期信任的信托关系持续而稳定,客户多放眼长远,不会因为短期的波动而赎回。

  但是随着银行渠道的介入,客户多是奔着私募基金经理靓丽的过往业绩而来,对其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并不熟悉,导致两者之间的信托关系非常脆弱。尤其是对于激进的价值型选手,更构成考验。由于银行渠道的客户以稳健为主,在产品净值下跌超过10%时就开始给投资经理施加压力,超过20%就赎回产品,阳光私募疲于应对,被迫陷入“净值下跌—砍仓—净值更大下跌—再被迫砍仓”的怪圈。

  在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净值之时,许多私募也被迫放弃了自己投资的理念,压力之下将仓位做成了“倒金字塔”。一位资深私募基金经理感叹道;“本来我们应该在指数低时重仓,指数高时轻仓,但现在却迫于压力,指数越跌越不敢重仓,指数越涨仓位反而越重。”

  其实价值投资或者趋势投资都是一种风格,无所谓对错,但当越来越多的私募迫于客户压力滑向趋势投资之后,他们随着趋势频繁进行加仓或者减仓带来的巨大的冲击成本、交易成本也不可小视,造成整个行业的业绩也不可避免地趋向平庸。

  银行渠道“双刃剑”作用展现也迫使私募在反思,做大规模冲动明显减弱,主要精力回归到投资的主业上来。比如瑞天投资总经理李鹏就表示,目前仍专注于公司产品业绩的增长,有银行方面主动寻找合作,目前没有快速扩大规模的需求。更有甚者,2010收益排名前十的一家上海私募的市场总监表示,“与银行合作太麻烦,综合考虑,公司产品都是通过自己渠道发行”。

  在饱受压力之后,私募现在更愿意寻找适合自己风格的客户。因为,对于普通的股民来说,在今年上半年的行情下,20%的跌幅或许并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银行客户来说,20%的跌幅无法容忍,客户施加的压力达到无法承受之重。

  年度私募冠军几乎都有“规模情结”。无论是2008年的金中和、2009年的新价值,还是2010年的世通资产,在规模急速扩张期,鲜有私募可以保持领先地位。但在过了规模急速扩张期后,也有私募可以卷土重来,比如金中和今年重新挤入前五名。

  在今年4月份对新价值公司走访时,记者了解到公司正要搬迁到一个更大的办公场所,要吸纳更多投研精英加入,公司目前的计划是稳定规模,重燃投资业绩。新价值能否重拾昔日风采,尚需拭目以待。

  私募公司核心人员去职潮乍现

  私募投资公司上半年出现了多起核心人员去职事件。分析人士认为,造成去职风潮的主要原因在于股权激励不足,利益分配不均等。随着去职潮给行业的警醒,私募行业已经开始重视股权激励,甚至部分私募计划推行全员股权激励。

  能够保障投资业绩的是人才,由于激励不到位,尤其是股权激励缺失,导致今年上半年私募界频现核心人员离职事件。

  深圳金中和投资公司在2008年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称道的“熊市冠军”,但该公司原投资总监邓继军、研究总监彭迅已于今年年初离职。此后有向日葵投资总经理兼投资总监金晓斌离职,孙燕军离开北京弘酬投资,彤源投资基金经理顾峰低调出走,华富励勤卜毅文代替投资经理朱精华走向前台。近日,更有原柏坊资产投资总监谢柳毅辞职。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私募核心人员离职事件已经发生了10起以上。

  在阳光私募发展初期,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多为校友、曾经的同事,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阶段,大家并不是特别看重股权。比如深圳金中和投资2008年的团队曾经多是武汉大学的校友和巨田证券的同事,瀚信投资的团队出自原国信证券资管团队。

  但随着阳光私募的壮大,其凝聚力不能再依靠紧密的亲友关系,利益分配显得至关重要,只有优越的激励机制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力。统计显示,管理规模在30亿元以上的私募公司已达到11家,包括重阳、泽熙、凯石、朱雀等,11家阳光私募管理资产总规模为488亿元,占比34.36%,平均管理规模达44.36亿元,规模最大的阳光私募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投研团队也跟随壮大,据德邦证券统计,投研团队10人以上者已经占到了行业的一成。

  “今年的私募核心人员离职风潮,大多数是由于激励不足所致。”一位离职的投资经理表示,其获得的收入远低于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在其任职私募基金经理两年期间,管理的产品为公司实现上亿元的净收益,而该公司给予的报酬仅百万元,远远低于自己的预期。

  在饱尝了人才流失的被动局面后,私募公司已经开始重视激励,尤其是股权激励,用“金手铐”将大家绑在一条战船上。2008年的“熊市冠军”再度崛起,深圳金中和投资公司的“重庆国投·金中和西鼎”取得了今年上半年业绩第五名,目前该公司的股权已经能够覆盖到了所有的核心人员,而全员股权激励也正在筹划中。

  中睿合银管理着8支阳光私募产品,行业中排名靠前,该公司的股权激励覆盖到所有的核心成员,除了创始人外,新加盟的市场总监邓凯也被赋予合伙人身份。原国海证券办公室主任杨杰加盟简适投资,成为该公司的市场总监,也顺利晋级该公司合伙人。

  股权激励给私募人才带来的收益可观。据了解,一家私募去年的公司净利润为4000万元,市场总监作为一个小合伙人意味着有400万元的进账。

  对此,朝阳永续副总经理张子冰认为,“证券行业就像一个人才的大漏斗,人才总是从卖方流向买方,再从买方流向私募,而在民间成长起来的优秀投资管理人也会在私募行业沉淀下来。因此,私募行业永远不会缺乏优秀的人才,而正是这些不断涌现的优秀投资管理人,会让整个私募行业长期保持旺盛的活力。”

  “随着优秀新人的加入和行业的沉淀,私募向好的趋势难挡”。朝阳永续副总经理张子冰表示,阳光私募在上半年遇到的挫折,只是因为市场出其不意的下跌而导致的暂时现象,随着市场的转好,阳光私募会很快调整策略,扭转目前的颓势。私募行业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阳光私募必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