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指期货 >> 正文

政府调控再出重拳 商品市场应声下跌

2010-11-24 9:45:06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政府调控再出重拳 商品市场难言利空出尽


 上周末宏观调控政策再出重拳。距离上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仅9天,人民银行决定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国务院则在公布稳定农产品价格四项措施、并声称必要时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之后两天,又公布16项稳定物价措施。尽管政策利空,但是在加息预期降低的刺激下,周一开盘铜、螺纹、油脂、PVC等品种纷纷翻红,似乎有走出一波利空出尽行情的态势。在我们看来,鉴于导致此轮行情调整的主导因素没变,利空出尽行情难以实现。

 主要经济体分歧加剧

 对于当前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进程中,已无太多疑问。但问题在于,复苏进程中差异性的存在使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欧发达经济体之间矛盾分歧加剧。

 美国不顾其他国家反对,重新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弱势美元和宽松货币的支撑下,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好转。三季度美国GDP年化增长率为2.0%,超出二季度增速0.3个百分点。10月零售销售环比大幅增长1.2%,连续四个月增长,为3月份以来最大增幅。9月出口额环比增长0.3%,达到1541亿美元,为2008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而欧洲,受财政紧缩和欧元走强的双重影响,经济放缓迹象明显。此外,欧洲债务危机重现波澜,爱尔兰融资出现困难,国债收益率连创新高,银行业信用违约掉期(CDS)大幅上扬,引发市场对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再度担忧。尽管在巨大的外部压力面前,爱尔兰同意向外部求援,但是由于救助资金的规模及其附属条件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危机阴影依然存在。

 日本受本币走强拖累,经济复苏暂时停滞。而通胀压力下,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纷纷加息。对于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在刚刚召开的G20峰会上,已有充分体现,虽说经过激烈争论,达成了部分协议,但缺乏实质性内容。近期市场大幅调整,可以说是这种矛盾的外在反应,而这种影响短期内将继续存在。

 短期内货币政策转向影响未散

 通货膨胀预期下宏观政策调整是近期市场下跌的直接原因。据统计局10月价格数据,无论是农产品、还是非农产品,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无论是消费品价格、还是工业品价格、能源原材料价格,从10月开始都踏上了上涨之路,完全符合经典教科书中通货膨胀的定义。如果说10月之前,通胀还是预期性、结构性的话,那么从10月开始,通胀则是全面性的。不仅如此,在货币信贷增速重新抬头,输入性通胀压力持续,以及资源、环境改革、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推动下,后期物价依然有上涨动力。

 再者,对于物价上涨,政府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要管理通胀预期,并且也为此采取了众多措施,如打击投机囤积行为、密集抛储、强化市长菜篮子负责制、紧缩信贷等,但是物价上涨的势头却一直没有控制住。从统计数据来看,10月消费、投资、进出口等三驾马车虽说出现了回落,但增速仍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贸易顺差,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依然创出271亿美元的新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热议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政府浓墨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弱化经济增长目标。由此看来,政府对于经济增长问题并不十分忧虑。



政策供需双打压 豆类“空”气未散尽


永安期货研究院 武丕勇

 

 近期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稳定尤为关注,可能继续出台价格干预等行政手段以及抛储来调控前期涨幅过大的豆类油脂品种。从基本面看,美豆需求有所减弱,而南美减产预期下降,也为美豆下行提供砝码,国内正处于油脂消费旺季的断档期,在国家政策稳定和油脂消费旺季来临之前,继续对豆类保持看空思路。

 政策调控不断 豆类显著承压

 上周五央行决定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虽然回笼资金与超发货币相比,数量有限,但政府已明确发出信号,未来遏制通胀势在必行,这对于前期由于通胀预期而出现价值虚高的豆类有较强打压。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还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各地区保持地方储备粮油的投放力度,落实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制度;有关部门要继续把握好中央储备粮、油、糖投放和轮换的节奏、力度,保障市场供应。粗略计算,国储至少516.03万吨的大豆和港口630万吨的库存,加上约350万吨的国储豆油,将使得豆类市场显著承压。



    中国需求放缓 美豆挺价意愿下降

 从美豆近三年的出口数据来看,中国买需分别占到美国出口总量的44%、55%和57%。截至11月11日当周,美豆出口到中国的数量为130万吨,2010/2011年度累计达到1905万吨(含未装船),已经占到美豆出口累计的62%。对于美豆进口,中国表现出一定季节性,前期由于美豆收获大量进口,随后转向南美,当南美库存下降青黄不接时再回到美国进口。目前来看,前期中国庞大进口使得进度明显快于同期,虽然美国农业部(USDA)上调中国进口至5700万吨,但由于季节性缘故,后期中国大豆的进口将向南美转移,而作为全球大豆定价中心的美豆将不会为南美大豆的出口提供高价,待重新回归美国采购时,挺价意愿才会重燃。

 航运市场略显冷清 谷物出口需求不旺

 巴拿马型船作为谷物的主要海运工具,侧面反映出口需求,上周巴拿马型船市场未能延续11月初“一枝独秀”走势,即期市场缺乏新订单的参与,租金费率大幅下降,租船人开始减缓租船,寄希望于12月市场交易能有所回暖。不仅如此,由于进入11月中下旬,11月大部分来自美湾的谷物运输订单已履行完毕,同样使得航运市场略显冷清。

 此前依赖装卸港拥堵而得到支撑的租金由于港口条件有所改善而持续下滑,逐渐转向南美方向的谷物运输使询盘出现暂时的“断层”,对巴拿马型船市场近期行情形成一定干扰。

 而从运力供给角度看,据克拉克森统计数据显示,10月及11月全球共计有70艘散货船投入运营,而其中巴拿马型船占较大比重,此利空消息将持续影响谷物装运市场近期走势。



    拉尼娜现象影响不大

 2009年“厄尔尼诺”刚刚退去,2010年“拉尼娜”悄然而至。尽管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美洲一般干燥少雨,降水量低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但是南美洲不同地区受拉尼娜影响的情况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来说,当ONI指数连续多次超过0.5℃,即“厄尔尼诺”现象形成时,南美大豆增产;当ONI指数连续多次低于-0.5℃,即“拉尼娜”现象形成时,南美大豆减产。而在2009年下半年,受“厄尔尼诺”影响,南美降雨一直偏多,土壤偏湿,尤其是到2010年1月巴西局部甚至爆发了洪灾。这说明今年播种之初南美大豆主产区的土壤底墒情况是很好的,为后期大豆生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目前的天气预报,巴西大豆播种进展顺利,并未受到“拉尼娜”现象的影响,阿根廷大豆播种受旱灾破坏的风险较大。预计2010/2011年度巴西大豆单产可能与去年持平,阿根廷的单产略有下降。目前来看,“拉尼娜”对南美大豆最终产量的影响不大,为后期南美继续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CFTC大豆期货 与期权净多降幅明显

 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最新发布的大豆期货与期权净多数据显示,上周净多仓较此前一周减少了35000手,下降幅度达到20%,可以看出前期多头有出场迹象;而净多占总持仓的比重也由此前一周的22.24%下降到18.15%,套利盘增加,从前期疯狂的做多气氛中回归理性,基金高位平仓也部分带动了期价的下行,使得美豆承压。


两周暴跌超千元 “糖高宗”低头

  昨日,受国储糖拍卖价格下跌影响,郑州白糖期货尾盘一度触及跌停。

  证券时报记者 魏曙光

  “糖高宗”低头了。两周内国内白糖期货价格暴跌超过千元。随着22日国家抛售22万吨储备糖,和广西迎来糖厂压榨高峰期,市场供需形势发生了变化。

  22日,国家第二批储备糖抛售,总量22万吨,拍卖最高价6360元/吨,最低价5650元/吨,平均价6086.45元/吨。而在一个月之前,10月22日,2010/11榨季第一批国产白砂糖竞卖历时7小时58分,总量21万吨,平均成交价格约6680.56元/吨。

  短短一个月内,每吨拍卖价格回落了680元。这个下跌来之不易,毕竟上一个榨季中,国储总共进行了8次食糖抛售,抛储总量高达170万吨以上,而糖价却越抛越涨。

  相对于拍卖价格的温和回落,白糖期货市场回落可谓一日千里,两周内暴跌超过千元。要知道,通常情况下,每年的12月是国内食糖市场的需求旺季。尽管如此,“糖高宗”总算低头了,市场参与者理性了许多。

  昨日郑糖跌破6300元,而两周前的11月11日糖价高达7500元。再回顾国庆之后,一个多月里,糖价每吨暴涨1500元以上,如此罕见的暴涨暴跌,确实让人始料不及。

  “前期上涨太凶悍了,这次下跌也很凶悍。”北京中期分析师张向军表示,后期国家储备糖仍将加快投放步伐,同时以广西为主的生产厂家正把新糖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市场可供消化的糖源就越来越多。

目前,广西白糖压榨厂家渐入压榨高峰期,新糖上市量增多。统计显示,截至22日,广西已有16家糖厂开榨,开榨糖厂占全区糖厂总数的15.7%。而在本周,广西各地还将有20家左右的糖厂开榨,广西将会迎来第一轮糖厂开榨的高峰。

  在白糖、棉花价格的领跌下,农产品期货价格昨日继续向下调整。截至收盘,农产品期货价格均下挫收绿,跌幅最大的棉花期货几近跌停,主力合约收于每吨2.58万元,创回调以来新低,跌幅4.84%。而白糖期货也跌逾3%,主力合约收于6301元。

  早籼稻、豆油以及棕榈油下跌幅度均超过2%,郑商所明年5月份交割的早籼稻收于2426元,下跌2.96%。大商所豆油期货主力合约则收于8558元,跌幅为2.22%。

  此外,大豆、玉米等大部分品种也都不同程度的回调,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收于2306元,下跌0.69%,大豆期货主力合约也下挫1.01%,收于4309元。

调控压力显现 糖市震荡加剧

  郑糖1109合约期价自从上周一举跌破6400元之后,震荡加剧。ICE糖市走势也比较类似。

  本轮糖市大跌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糖市前期涨幅比较高,ICE1103合约从14.58美分/磅一路上扬到22.28美分/磅,期间几乎没有像样的回调。而郑糖从4672元一直上扬到7447元。期间市场积累了较多风险,因此遇到不稳定因素容易集中释放。其次,受欧债危机蔓延、欧元走弱、美元反弹等一系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市场对未来经济的担忧加剧,国际商品价格普跌带动了糖价下挫。第三,来自中国国内的政策压力逐渐显现。从国内央行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甚至宣布不惜价格干预等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国家对商品价格的调控态度十分坚决,已开始由量变向质变转化。最后,国内南方主产区临近开榨高峰,新糖将大量供应市场,对当前紧张的糖市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国际糖市近期一直在关注第二大产糖国印度是否会允许大量出口的问题。在诸多主要产糖国产量预期不断下调的同时,仅有印度等少数几个国家大幅增产预期不变。尽管如此,印度今年的结转糖较往年正常水平大幅下降,连续两年的大幅减产使得其国内库存水平降到了非常低的程度。因此,印度将增产的糖用于补充库存以首先满足国内需求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到目前为止这一点仍然是个变数。另外,印度食品和农业部部长上周五表示,新榨季产量可能达不到之前业界预测的2550万吨,仅有2450万吨。如果印度产量预期下调也得到市场一致认可,则对糖价将再度起到支撑作用。其他国家糖市基本面变化不大,巴西仍处于干旱中,预计将对2011/12制糖年产量产生较大影响。全球第二大食糖出口国泰国新糖也开始供应市场,泰国原糖对ICE升水也由原来的7-8美分/磅降至1美分/磅,从而也缓解了一部分需求压力。

国内方面,现货价格在期价暴跌带动下也开始有所回落。目前南宁糖价报6880元,柳州6700元,昆明6500元,而华南销区仍停留在7000元/吨左右,华东及其他销区现货糖价还在7100-7200元左右的高位,与期货市场仍维持倒挂局面。截至昨日,广西已有16家糖厂开榨,日产能已达到15.38万吨,预计未来一周将迎来开榨高峰。

  随新糖大量上市,现货价格将受到一定影响。昨日又有20万吨国储拍卖,市场利空不断导致当天拍卖较为冷清。这次拍卖结果对糖价后市走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另外,泰国原糖升水下降也使得进口成本由8500元/吨以上降到了7000元以下。若国际糖价再降,则国内进口将有利可图,这也会拖累郑糖市场。

  在政策调控以及新糖上市等多重压力下,近期强力上扬的可能性已非常小。但从整个榨季来看,总产量恢复到1200万吨依然很难满足增长到近1500万吨左右的国内消费需求。因此全年缺口还是存在,糖价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也不大。预计后市震荡行情将增加,近期还是以日内操作为主。 (新湖期货 詹 啸)



政府重拳见成效 郑棉再度大挫

  11月19日晚央行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日晚国务院推出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16条措施,加强农产品期货的监管。

  受此影响,ICE棉花期货3月合约19日跌停,国内棉花期货CF1105和CF1109两大主力合约22日大跌,接近跌停,成交量和增仓量均位列当日国内商品期货的首位。我们认为,国内棉花期货在33600-33700元/吨附近的顶部基本确立,新一轮较大级别调整仍在延续。主力合约跌破27000元/吨的支撑位后,25000元/吨的支撑岌岌可危,中线有可能进一步下探20000-22000元/吨的支撑区间。

  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再次出手稳定物价,这实际上是稳定物价政策之后的具体化措施。在具体的18条措施中,特别提出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这是近年来在国务院有关宏观调控中很少见的现象。可以说,本轮有关物价的调控力度超过了2008年的水平。与此同时,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中国人民银行11月19日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月内两次上调时间仅隔13天,为史上最短。上调准备金率后,央行仍有可能在年内继续加息,我国货币政策正从前期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市场预期,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对明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定调有所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再次成为可能的搭配。我们认为,在强大的国家宏观调控背景下,近期,棉花、糖、豆油、菜油、大豆、玉米和小麦等农产品期货整体上将继续震荡回调,特别是前期涨幅巨大的棉花期货。

国际市场上,爱尔兰债务危机的缓解,欧元走高,美元再度走弱,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近期大宗商品的调整压力。需要注意的是,爱尔兰和其他欧猪五国的债务危机后期仍存有不少变数,不排除再度恶化的可能。此外,近期美国公布的较低增幅的CPI等疲弱经济数据也支持美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主席日前也表示将坚定执行该政策。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仍是支撑国际大宗商品长期走高的重要因素,但是短期内其利多影响被中国的宏观调控和紧缩政策掩盖和削弱。上述欧美的利多因素也将与国内的利空因素交错影响,并将导致本轮棉花和其他大宗商品期货调整行情将一波多折。

  随着国家对于棉花市场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前期不断高涨的棉花现货市场也在急剧降温,抢购棉花的现象迅速消失,市场观望氛围浓厚,棉花现货价格也开始逐步回归,理性回调。11月22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 328)较19日下降291元,至28355元/吨,较11月11日的历史高点31302元下降了2947元,跌幅达9.41%。棉花现货指数的跌幅小于同期棉花期货主力合约CF1105从11月10日至22日的最大跌幅23.4%,前期火爆的棉花现货抢购行为已经从市场消失。棉花进口下降,新棉大量上市,国家对于棉花市场的治理整顿也将初见成效,棉花现货价格也在理性回归。 (东华期货研发部 陶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