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板 >> 正文

退市制度或致私募回避创业板

2012-5-10 10:37:55 来源第六代财富网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后,调查显示,52%的私募表示对创业板采取回避的策略,48%的私募则表示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创业板,但没有私募表示会积极参与。

  退市制度不合理一直都是A股市场的最大顽疾之一,由此滋生的重组型内幕交易事件发生,更是破坏A股市场三公原则的罪魁祸首。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垃圾股、僵尸股在各类会计手段的保护下横行于世,已成为拉低盈利水平的最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完善退市制度已成监管部门的首要大事。

  挺浩投资董事长康浩平认为,新退市制度将导致亏损的股票直接退出市场,垃圾股的炒作必然受到极大抑制,从而使整个ST板块承压。海润达资产总裁仇天镝也认为,此次退市制度使那些长期业绩萎靡不振的股票开始边缘化,炒垃圾股的资金会转向业绩好的蓝筹股。“但是,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推出并不意味着所有创业板的公司都不能买,创业板的公司并不会都出现回归,而是会出现分化。”景泰利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投资总监张英飚认为。

  创业板退市制度能否管住食利者

  5月1日,创业板退市制度就将正式实施。受此影响,创业板暴跌,主板震荡。对于创业异化为投机,“垃圾”得到追捧,价值导向扭曲的市场来说,“退市”风险骤然增大带来“阵痛效应”很正常。市场表现不佳,固然对持股者的短期利益形成了冲击。但更值得关心的是,创业板退市制度实施后,其正面效应能否真正发散。创业板乃至主板市场的品性能否有所改善,将决定倍感痛苦的股市投资者能否“镇痛”并获得长期利益。

  从制度面看,创业板退市制度足够严厉。首先,明确了创业板退市标准。比如,在暂停或终止上市情形的规定中,将原“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改为“最近一个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显示当年年末经审计净资产为负”,新增了“公司最近三十六个月内累计受到本所三次公开谴责”,“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均低于每股面值”等标准;其次,对财报的要求更加严格。比如,如果财务报告明显违反会计准则又不予以纠正的公司将快速退市,“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要的前期差错或者虚假记载,对以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追溯调整,导致最近一年年末净资产为负”也将暂停上市;此外,基本堵死了“借壳还魂”的路径。

  明确退市标准体系,可以让在创业板市场肆意而为的食利者感到头疼,并对其行为产生威慑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还谈不上严格。一方面,许多创业公司不管是否名实相符,都获得了大量超募资金,以“净资产为负”为退市标准,触动不了他们。其次,在终止上市前,毕竟还保留了一年的“暂停上市”期,这个期限足够暗箱运作。更重要的是,仅凭退市制度一项,不可能廓清创业板市场的乌烟瘴气。根据今年一季度财报,本应是高成长的创业板企业,91家的平均净利润增长仅为1.88%,远低于普通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此外,有83家预亏,多家2011年刚上市的企业还出现了净利润快速下滑。创业板公司大规模“变脸”,固然有市场景气度下降的共性原因,但仍不禁令人要质疑:谁给这些企业定性为高成长企业?其上市时的金色形象是真金还是镀铜?不盈利没成长现象的大面积出现,算不算是潜规则主导的集体诈骗?

  看看这些创业板公司的形象,再回过头来看退市制度,确实过于温柔了一点。仅有退市制度,对于那些疑似诈骗式的圈钱行为只能事后惩戒,却做不到源头追溯。相关保荐人的责任该不该追究?高定价责任谁负?如果没有配套制度对前端漏洞进行弥补,那么大量的垃圾借创业之名涌入创业板的原动力就不会消失。此外,如果垃圾股在创业板中占的比重过大,那么退市制度再严格,也必须考虑打击面过大会不会影响整个市场的发育,从而导致选择性执法的出现,只杀鸡,不杀猴。如此一来,退市制度也就失去了意义。还要看到,鉴于企业上市被许多地方视为政绩,退市制度动真格的,本来就会面临不小阻力。

  创业板退市制度,被许多人视作完善主板退市制度的先验者,希望通过创业板的成功,带动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以此完善从发行到退市的整体改革。因此,创业板退市制度落实得好不好,关联很大。凡事预则立,多看到落实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有利于今后的及时改进完善。

  当然,没有完全与实际情况合丝合缝的“顶层设计”。股市多年积弊更是决定了制度改进的艰难。敢于改已是进步,改得了还需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