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金融资本 >> 正文

十年一轮回 外资保险“狼性”褪色

2011-12-13 10:35:54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当今股市中:股民需要什么?炒股赚钱又需要什么?核心信息平台股市007,展示股市赚钱高科技
您想改变自己的投资命运吗?点击 [注册][下载] 核心信息平台,实现真正的价值投资。

  十年前的昨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作为“第336号”国务院令颁布,中国保险市场的大门正式向外资敞开。

  外资保险大鳄纷至沓来,其风头之劲,令国内保险业大呼“狼来了”。十年后,已占据1/5的市场份额的外资保险公司们,却似乎并未显示出“狼性”。

  十载风云

  2001年当年,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共有16家,保费规模46.2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为1.5%。2003年底,中国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放开对外资保险公司所有业务限制,2004年底开始,对外资保险公司取消了地域限制,合资保险经纪公司的外资持股可升至51%。2006年,外资保险经纪可采取独资形式。至此,保险业成为我国金融系统开放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

  十年来,我国保险业总资产由2001年的4591亿元增至今年10月末的5.82万亿元,外资保险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为3004.67亿元,占比5.16%。

  十年间,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从2006年起,外资市场份额出现下滑苗头。

  然而这只是开始。随后的2008年金融危机,令AIG等一批外资保险巨头受到史无前例的重创。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外资股东撤退潮,一批合资公司遭遇股东更迭,外资股东持股缩水,有的则转为中资公司。

  截至2010年末,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经营机构,保险主体已占中国保险主体数量的35%左右。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的份额为4.37%,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则仅有1%左右。25家外资寿险中仅7家实现了盈利。

  “合资”的优势和冲突

  从2005年8.9%的市场份额,到2010年的4.37%,市场份额下降了一半。与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占到50%的情况相比,涌入内地的外资公司们,显然并没有实现当初攻城略地的梦想,是水土不服,还是定位有误?

  普华永道发布第五次《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调查报告显示,除国内严格的监管环境外,外资保险公司正面临国内保险公司、银行的竞争以及人才短缺等方面的巨大挑战。穆迪报告则认为,牌照的管制使得外资公司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等,很难吸引优秀人才。

  根据国内保险业入世的相关规定,合资寿险公司基本上采取50%和50%的中外股权结构。在股权上势均力敌的中外股东,不可避免地存在权力制衡和中外文化冲突。对于这些现象,业内称之为“合资病”。

  中美大都会前总裁、钛胜股权投资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齐莱平认为,虽然合资公司存在文化冲突,但合资公司的一大优势恰恰在于这两种背景和文化不同的中外股东。

  在齐莱平看来,合资公司的中方股东拥有各种社会资源、员工以及政府关系等,可以帮助合资公司在中国打开市场。与此同时,外方股东拥有的成熟的经营模式、完善的数据积累,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可以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合资公司要找到自己的蓝海,需要把这个股东优势进行深度开发和挖掘。”

  尽管合资公司存在种种问题,但外资的进入,仍为国内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推动作用。“如果完全强调本土化,只采用大家已熟悉的商业模式,没有人去创新,今天我们这整个行业会长成什么样子?不管是渠道创新还是产品创新,还是国际上成熟的运作方式,都对中国整个寿险发展非常有帮助。”齐莱平认为。

  外资“变身”

  近两年,多家外资寿、财险公司都经历了股权更迭,光大永明、恒康天安、太平洋安泰和海尔纽约人寿等一批合资公司更是由合资转为中资公司,美国恒康人寿、荷兰国际集团、美国纽约人寿、英国标准人寿等外资股东相继撤资或减持。

  对于市场份额的下降,要客观来看待。入世之初,中资公司自身的发展尚有限,包括泰康、新华在内的第二梯队,当时尚处于幼年期。2002年~2003年间集中涌入的外资,无论数量和业务占比,增长比例相对较大,达到一个相对高度。此后,随着中资公司的不断加入,以及老牌中资公司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形成势力的此消彼涨。

  虽然有一批外资退出中国市场,仍不乏新进入者。日前,中国保监会分别批准中国华电集团与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公司、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与大韩生命保险公司筹建合资寿险公司。这将是中国合资寿险市场的第25位和第26位进入者。

  普华永道中国资产管理主管合伙人汪棣认为,在中国相对较低的市场份额对外资保险公司既是挑战又是重大机遇。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以获得中国的增长潜力将是关键。人民币的国际化,被一些外资公司视为未来的发展新机会,将有助于产品创新,并提供更多对冲货币风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