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 正文

光伏业十二五规划上报国务院 力挺薄膜电池

2011-9-4 8:59:02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光伏业十二五规划力挺薄膜电池

  光伏行业的“命运”终于尘埃落定。

  近日,记者独家获得一份《“十二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 “《规划》意见稿”),在这份长达近万字的文件中,在未来5年中对我国光伏行业的生产、成本、环保、规模均做了详细的规定。一位参与该规划制定的专家表示:“按照该《规划》意见稿,一些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多位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若不出意外,该《规划》意见稿将于2011年10月前后出台,光伏巨头们的势力范围也将出现新格局。

  解密《规划》意见稿

  “我们这两天一直在北京开《规划》意见稿的讨论会,会议将在9月2日结束。”8月31日,一位参与工信部讨论会的一家大型光伏企业负责人对记者透露,目前国内光伏龙头企业如江西赛维、保利协鑫、无锡尚德、常州天合等企业均参加了此次会议。“目前《规划》意见稿内容已基本敲定了,在这周讨论会结束后就上报国务院,将在国庆前后执行。”

  据上述负责人表示,工信部制定《规划》意见稿的时间是8月份,此前已经历过一些调研,文件中对一些技术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个比较罕见,因为其中一些技术术语我们也不完全了解,可以看出工信部这次调研做的很细致。”

  记者获得的《规划》意见稿显示,到2015年,我国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规模要达到10GW,而去年我国装机容量尚不足500MW,这也意味着在今后的几年中,我国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2GW。

  此前,我国的光伏产业一直依赖于出口,中国国内光伏市场的份额尚不足企业的10%。但《规划》意见稿或改变这一格局。一位参与讨论的人士表示:“年增2GW的装机容量相当于西班牙一年的安装量,对国内光伏市场的开启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在《规划》意见稿中显示,我国政府将集中支持骨干光伏企业,提供资金、贷款等方面扶持,将在2015年形成1~2家5万吨级多晶硅企业,2~4家万吨级多晶硅企业;1~2家5GW级太阳能电池企业,8~10家GW级太阳能电池企业;3~4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

  “这个基本上是按照现有的企业实力来划分的。5万吨级的多晶硅企业主要指保利协鑫,在今年年底保利协鑫的产能就将达到6.2万吨。此外江西赛维也在拼命扩张,可能达到5万吨产能;而5GW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则指的是无锡尚德,这些目标实现起来难度并不大,不过,一些新崛起的厂商也将借此机会将向龙头企业发起冲击。”上述与会的企业负责人表示。

  在能耗方面,《规划》意见稿也有严格的规定——到2015年,多晶硅生产实现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环保水平的同步提高,平均综合电耗低于120kWh/公斤,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在能耗方面不合格的企业将被关停、淘汰。

  此外规划还对光伏发电成本目标作出了预期,计划到2015年,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5万元/kW,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kWh,配电侧达到“平价上网”;到2020年,系统成本下降到1万元/kW,发电成本达到0.6元/kWh,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在主要电力市场实现有效竞争。

  江苏一家光伏电池生产商向记者表示,该规划在成本方面的预期过于谨慎,按照目前多晶硅价格的走低,发电成本到2015年将有可能降低到0.7元以下。 “比如像无锡尚德这样的大厂成本下降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规划中的这个价格主要还是照顾了一些中型厂商,工信部在成本方面有所妥协。”

  薄膜生机

  记者特别注意到,在《规划》意见稿中,一度处于尴尬地位的薄膜电池得到了空前重视。

  该文件中指出,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非晶与微晶相结合的叠层和多结薄膜电池。为了降低薄膜电池的光致衰减,鼓励企业研发5.5代以上大面积高效率硅薄膜电池,开发柔性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卷对卷连续生产工艺等。

  一位参与该标准讨论的企业人士表示,上述内容主要为了推动薄膜电池产业化进程,属于雪中送炭之举。“目前薄膜电池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不足10%,很多企业严重缺乏资金,无以为继,如国家不出面扶持,很可能全面覆灭。”

  在光伏历史上,国内光伏电池分为两大阵营: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而后,晶硅电池占据了主要市场,薄膜电池生存堪忧。两者差距主要在成本和转换率方面,晶硅电池转化率可达14%~16%,但成本比薄膜要贵30%以上;而薄膜电池虽然低价,但转换率只有6%~8%,比晶硅电池要低得多。随着光伏行业上游多晶硅价格的连续下跌,薄膜电池的空间进一步被压榨。

  中环工程总裁顾华敏认为,此前在2008年、2009年资本市场曾一度追捧薄膜概念,但如今都已逐渐冷淡,首先是因为这些年薄膜电池在技术上没有明显进步,转化率始终维持在6%~8%之间,与晶硅电池相差太多;此外,薄膜电池多年来市场无法开启,导致一直未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无锡尚德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薄膜电池在中国陷入困境是因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多晶硅售价从400 美元/公斤下降到如今的50美元/公斤,直接导致晶硅电池成本大幅度下降,缩小了与薄膜之间的差价,而薄膜电池从2008年至今在技术和成本上都没有进步,因此,在与晶硅电池的竞争中日趋衰落。

  2010年8月,无锡尚德宣布停止了在上海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计划,转型晶硅电池,引发了薄膜电池界一片风声鹤唳。

  但转机或许开始出现。

  按照《规划》意见稿的要求,到2015年,单晶硅电池的产业化转换效率达到21%,多晶硅电池达到19%,而非晶硅薄膜电池要达到12%。

  “只要有无锡尚德、英利这样有实力的大企业进入,达到这个目标并非难事。”一位国有发电集团人士表示,薄膜电池并非没有发展前景,它的低成本和抵抗恶劣环境等优势非常具有竞争力,这也是全球最大薄膜电池生产商——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的成功所在。据悉,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的产品平均转化率已达11.7%,而其测试电池转换率已达到17.3%

  上述人士向记者抱怨,现在的现状是电站运营时,向所谓国内薄膜生产大厂要货,发现它们仅有少量的产品,不但没有库存,连设备也不全。

  “如在‘十二五’中,国家能在研发、融资等方面给予薄膜电池生产商合理补贴,我国的薄膜电池市场离打开之日已不远。”浙江正泰太阳能公司一位高管不无兴奋的预言。

  中国光伏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 产业盈利空间增强

  日前,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每度最低1元,最高1.15元,这标志着国内光伏市场正式启动,同时也加剧了光伏原料的技术路线之争。

  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哪一个更适合太阳能光伏发电?一直以来都是光伏行业争论的焦点。近日,汉能控股集团四川双流经济开发区一期3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正式建成投产,成为目前全球单厂产能最大的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汉能也成为薄膜电池技术的主导者。

  但晶硅电池却陷入困境。日前,倡导晶硅电池技术路线的无锡尚德因目前多晶硅价格下跌幅度远远超过光伏企业预期,原有合约价格高于市场实际价格,宣布终止与MEMC的10年合作协议。为此,尚德支付了2.12亿美元的赔偿金。据了解,苏州阿特斯、常州天合等多家光伏组件、电池制造商,均面临着这样的局面。

  增强产业盈利空间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在经历了2010年的超常规发展后,市场价格剧烈震荡,导致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认识出现了分歧。不过政策的支持明显提升了光伏产业的信心。

  8月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每度最低1元,最高1.15元,这标志着国内光伏市场正式启动,对国内光伏发电产业来说,这一电价无疑增加了光伏发电产业的赢利空间。

  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也在筹划着光伏发电的未来规划。据悉,据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的数据,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4%,光伏发电利用规模至少要达到1000万千瓦,2020年光伏发电至少要达到5000万千瓦。要在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西藏、宁夏、陕西、云南、海南等地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电站,结合水电、风电大型基地建设、发展一批风光互补、水光互补的光伏电站。2015年,大型光伏电站的建设目标为50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2000万千瓦。2015年,屋顶光伏系统的建设目标为30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2500万千瓦。光伏电站和屋顶光伏系统成为我国光伏产业的两大支柱。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从2010年到2015年,光伏产业每年有200万千瓦的市场,集中电站和分布式入网的应用方式都有自己的市场。

  李俊峰同时认为,市场高增长将持续,但增速会出现放缓。预计2011年市场的增量还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年新增在15GW至20GW之间。光伏发电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为光伏发电实现平价上网提供了产业和技术基础。

  汉能“规模化”薄膜电池

  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其利润来源于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在标杆电价的鼓励措施下,成本越低的光伏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越高,这也意味着光伏原料企业势必要通过技术更新和规模化运作来降低成本以夺得先机。

  2011年,对汉能集团无疑正是尤为关键的一年:3月,历时8年建设投资近200亿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并网发电;6月,全球单厂最大投资120亿元的四川双流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建成投产;7月,汉能控股欧洲公司下属的保加利亚Sotirya地区1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年末位于广东河源的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也将建成投产。

  实际上,在光伏产业中,汉能集团算是个年轻企业。汉能集团的光伏产业起步于2009年,但是仅仅一年多时间他们就在四川双流、广东河源、浙江长兴、汉南海口、江苏武进、山东禹城、黑龙江双鸭山、江苏邳州完成了八大产业基地的选址、规划和开发。并选择了硅基薄膜电池的产业技术路径,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薄膜电池制造企业。

  汉能相关负责人称:“汉能选择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一方面是由于其相对于晶硅太阳能电池,具有环境好、无污染、成本低、平均发电量高、弱光响应好等优势;另一方面是汉能在薄膜电池方面拥有先进的自有技术。”

  汉能表示,薄膜太阳能生产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量产取得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汉能成功实现硅基薄膜太阳能上、中、下游产业整合。

  对于薄膜电池的市场前景,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表示,薄膜电池达到规模化生产后,甚至有可能对目前占市场主流的晶硅电池实现大规模替代。“通常产业投资回报是1:8的回报,也就是1块钱投下去有8块钱回报,而晶硅太阳能8块钱投入1块钱回报,不经济,最主要的是晶硅生产造成大量的污染。”

  据了解,汉能集团预计2011年年底薄膜电池总产能超过2000兆瓦,完成投资240亿元,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

  晶硅电池技术遇阻

  事实上,汉能力推的薄膜电池一直纠缠在与晶硅电池技术路线的争执中,晶硅电池一度因为成本更低而占据上风,并引发光伏行业主流企业之一的尚德电力去年突然宣布放弃薄膜电池生产主导晶硅电池,但目前晶硅电池技术路线却正遭遇困境。

  因为目前多晶硅价格下跌幅度远远超过光伏企业预期,原有合约价格高于市场实际价格,而且多晶硅价格仍处于降价通道,在此情况下光伏企业继续执行合同意味着面临更多的亏损,因此包括尚德在内的光伏企业宁愿支付违约金也不愿意继续履行合约。

  5年前,尚德与MEMC签订了为期10年的硅片供货协议,时限是从2006年至2016年。此前,在硅片供应紧张时,MEMC给尚德40美元/片的价格相当于当时市价的一半。如今,这个价格仅3美元/片左右。近日,无锡尚德不得不宣布终止与MEMC的10年合作协议。为此,尚德支付了2.12亿美元的赔偿金。不过在终止合约后,尚德将不再需要按合约在2011年-2016年间购买大约4.6GW的硅片。预计在接下来的5年内能为尚德电力省下大约4亿美元的成本支出。

  据了解,苏州阿特斯、常州天合等多家光伏组件、电池制造商,均面临着这样的局面。

  正泰太阳能目前也在坚持薄膜电池路线。其CEO杨立友表示,“目前,各大薄膜电池公司都在技术上进行研发,转化率的技术突破是迟早的事。”(华夏时报)

  富士康看中产业前景涉足光伏产业

  李桂琴

  在山西大同,一个20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即将拔地而起,而这个项目的业主,正是看似与光伏毫无瓜葛的巨头富士康。

  这正是富士康与多晶硅巨头——保利协鑫携手合作计划中的一部分。据了解,山西大同的项目一期100兆瓦已经开始勘测设计,富士康将主要负责电站的投资和运营,电站的设计、采购和施工将由保利协鑫负责。业内人士预计,按每瓦15元左右的总投资成本来算,200兆瓦的电站项目总投资将达30亿元。

  以光伏之名,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能否完成由“代工皇帝”向自有品牌的华丽转身?而一个是名列《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的富士康,一个是在国内多晶硅原料供应市场占有绝对话语权的保利协鑫,两大巨头的联合又将在光伏市场掀起怎样的波澜?

  富士康涉足光伏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山西大同的光伏电站项目仅仅是富士康布局光伏的第一步,借由投资光伏电站,富士康将大举进军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据介绍,此次电站项目所需的光伏电池片和组件将由富士康负责生产,保利协鑫则将负责光伏电池所需的多晶硅的生产供应。与此同时,保利协鑫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已于大同举行了新能源及新兴产业战略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将打造从原料加工到产品应用完整链条的太阳能光伏产业。

  “从这2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来看,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很少见,第一次出手就这么重,感觉郭台铭在光伏这一块胃口很大。” 保利协鑫中环(中国)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公司)的高管对记者透露,郭台铭除了在自己的老家山西投资光伏电站外,在保利协鑫董事会主席朱共山的老家江苏阜宁,光伏组件项目的投资计划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以光伏之名,国内光伏巨头、保利协鑫集团董事会主席朱共山和“代工皇帝”郭台铭走到了一起,而这次合作的背后,富士康、保利协鑫以及海润太阳能准备联手打造一个太阳能帝国。“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合作能达到10万吨多晶硅、10吉瓦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产能规模,而200兆瓦的电站项目也只是此次强强联合的一个开始。”上述中环公司高管对记者如是表示。

  有业内人士感叹,2010年中国多晶硅产量4.4万吨,组件产量才8GW左右,若富士康和保利协鑫的联盟真能达到产能目标,那么无疑将垄断中国光伏市场的半壁江山。“保利协鑫在上游专注于多晶硅和硅片制造,富士康则负责组件生产,拥有成本控制和规模制造能力的优势,再加上下游拓展至太阳能光伏电站领域,这两大巨头必将对全球的光伏产业格局形成巨大冲击。”

  自有品牌之痛

  据了解,在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中,代工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利润最低,仅在2%~5%之间,而品牌和设计公司的利润率则可达到20%以上。

  目前太阳能发电正处在平价上网的前夜,光伏市场方兴未艾。在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看来,仅就国内而言,按照规划2015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 10GW,到2020年将增至50GW,而截至去年年底国内装机容量总共还不到1GW,“今后几年光伏市场的增速会很快,富士康应该正是看到了这种市场前景而进行的提前布局。”

  此前,中国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路线图》,按照以下假设:2009年光伏上网电价为1.5元/千瓦时,以后每年下降8%;火电上网电价以后每年上涨6%。到2014年,中国工商业用电价格则首先超过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率先实现“平价上网”。

  在业内人士看来,快速增长的市场和平价上网的两大利好,是刺激富士康进军光伏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于转型中的富士康而言,进军光伏不仅意味着新的利润增长点,更是其摆脱低附加值、高强度劳动的代工领域、迈向品牌之路的一次探索。

  早在一年前,富士康已有进军光伏领域之意。此前有消息称,富士康与英利集团高层曾前往山西考察,并有意向在太阳能领域展开合作,但最后无疾而终。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合作之所以难产,正是因为一向“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富士康想建立自己的品牌,在其共同生产的产品上打出自己的名号,英利则担心自己成为富士康建立自有品牌的垫脚石,培养起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对于已完成垂直一体化生产的英利来说,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但在这一点上,保利协鑫与富士康可谓是优势互补——保利协鑫业务范围覆盖多晶硅与硅片生产、太阳能光伏电站,并没有涉及电池片和组件生产,而这恰恰为富士康留下了市场空间,两大巨头因此一拍即合。

  图谋全球市场

  上述业内人士称,有了保利协鑫在多晶硅原料供应上的保障,再结合富士康自身资金和管理上的优势,这种强强联合的方式,被视为企业垂直一体化程度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双向促进,被业内普遍看好。

  “我们跟他们合作也是看中了富士康多元化的客户组合,扩大市场份额,掌握全球多晶硅市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上述中环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富士康代工行业的经验使其在有世界各地的稳定客户,特别是目前光伏市场增长势头强劲的亚洲和北美市场的客户群,富士康的客户优势可以保证光伏销售渠道的畅通。

  而在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看来,随着光伏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成本控制能力、稳定的供货渠道的优势作用越来越明显,富士康和保利协鑫这种利用自己专业领域的优势抱团发展的模式,或将使其双双在全球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

  “低成本的硅料和硅片工艺、再加上组件和电池片生产成本控制能力的加强,保利协鑫和富士康这种强强联合或将能够真正把光伏组件成本降到1美元以内。”一光伏电站开发商对记者表示,现在大厂组件报价都在每瓦8~8.5元,如果能够进一步降到每瓦6~7元,电站收益率会进一步提高。“虽然目前光伏产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长远来看,随着组件成本的下降,又将吸引更多的光伏项目投资者,刺激对光伏发电的需求,这个市场将被集体做大,而富士康与保利协鑫这种规模的巨头将最终受益。”(中国经营报)

  光伏业二季度“量升价跌”下半年回战国内市场

  8月中旬,多家光伏企业遭遇财报尴尬。

  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业内销量冠军的尚德电力(NYSE:STP)亏损高达2.6亿美元,晶澳太阳能(NAS-DAQ:JASO)亏损3540万美元,中电光伏(Quote:CSUN)亏损1690万美元,赛维LDK净亏损8770万美元,天合光能(NYSE:TSL)微利,但毛利率跌至17%。

  各家将亏损原因,归至上半年的欧洲光伏市场装机量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由于前期的大幅扩张,为了更好地占领市场份额,不得不出具“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影响了财报表现。

  好在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15元/千瓦时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给亏损企业以曙光。备战中国市场成为光伏巨头们的下一目标。

  量升价跌

  自去年第四季度起,受欧洲主力光伏市场的意大利、德国不明朗的政策影响,上网电价补贴调低后,光伏装机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由此影响了全球光伏电池和组件的销售及价格。

  一位业内人士称,由于终端市场装机量下滑严重,光伏组件出货量减少,组件价格下跌,使得不少中国光伏企业二季度出现亏损。不少光伏企业因快速投资,导致负债率、库存较高,毛利率下降和成本大幅上升,也直接拖累财报业绩。

  8月19日,中电光伏二季度营收虽然同比增长22.4%,达1.44亿美元,但公司净亏损仍达169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则为1382.8万美元。由于库存成本高等原因,公司二季度毛利率仅为2.6%。

  8月23日,尚德电力公布财报,第二季度净亏损达2.6亿美元,毛利率仅为4.1%。去年同期,净亏损1.75亿美元。

  23日,天合光能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净利润为1180万美元,上一季度则为4770万美元,毛利率从上季度的27.5%,下跌至17%。

  同期,晶澳太阳能宣布,亏损额也达354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2880万美元。

  8月29日,赛维LDK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净亏损为8770万美元,毛利率从31.5%跌至2.2%。同时,净销售收入也环比下滑34.8%,为5亿美元。赛维解释业绩不佳原因为,第二季度硅片、光伏组件价格明显下跌。不过,公司预计,全年毛利率将回归至24%-29%。

  业绩表现最佳的当属保利协鑫(03800,HK),25日,公司公布财报显示,上半年收入15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幅达1.6倍,净利润达35.5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3.5倍。

  在业绩集体跳水的情况下,光伏企业出货量却不降反升。

  “第二季度全球前三大光伏组件供应商均为中国企业。尽管市场环境不佳,尚德、英利和天合光能的交货量依然比第一季度上涨约20%,使得这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以及中国在该行业的支配地位进一步提升”,业内权威机构IMS Research 出具的报告显示,十大组件供应商中有八家交货量提升,这十家供应商占据全球市场50%以上的份额。

  上半年,尚德电力虽然由于上游采购失误和投资重创,亏损频频,加上“诈捐门”事件,股价持续低迷,高管亦有陆续离职,但其仍居销量冠军,二季度销售收入达8.31亿美元。英利控股(NYSE:YGE)净营收6.806亿美元,交货量为400MW,增长36%,天合光能的出货量也达396MW,增长23.7%,晶澳太阳能财报显示,公司第二季度共出货401MW,同比增加29%。“我们第二季度的业绩说明市场的混乱,在德国,我们的安装量低于预期,而且意大利市场的政策也在近期改变”,晶澳太阳能CEO方朋表示,不过,尽管欧洲市场环境依然有挑战性,但是市场对低成本、高效率的产品仍然保持正常。近期,已经看到了市场恢复的迹象。(经济观察报)

  光伏企业对三季度业绩仍持乐观态度

  尽管二季度业绩并不尽如人意,各家光伏企业对第三季度的业绩仍持乐观态度,纷纷发出下半场市场回暖信号,预计第三季度欧洲光伏装机安装量将会上升,国内市场需求也将爆发。

  赛维预计第三季度销售额将大幅攀升至6.3亿美元左右,毛利率将稳定在11%-16%之间。尚德预计,其在第三季度毛利率将从 4.1%回升至 11%-13%。同时,英利控股也预测,随着中国地面安装项目相关政策的出台,来自中国地区的光伏需求正在增长,今年全年有30%的组件产品销售额来自北美和中国市场。“尽管上半年欧洲曾延迟出台对光伏业的补贴,导致光伏装机量增速减缓,但进入6月后,德国、意大利分别出台了新的补贴政策,此外中国和日本核泄漏事故引发的全球核电发展放缓,也给太阳能发电带来了新的机会,原先二季度压缩的需求在6月份开始释放,光伏产品价格逐步回升。”保利协鑫表示。“从近两月观察,美国市场已经有了恢复,下半年的出货量将会随之提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公司也正在着手制定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大规模需求的中国市场。

  8月,发改委公布了光伏上网的标杆电价。政策规定2011年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千瓦时1.15元。

  此外,中国对于光伏产业的政策倾向,也给企业以市场启动的信心。数据显示,我国对太阳能发电的规划是:到2015年,国内的光伏装机容量目标将达到10GW,到2020年,至少要到50GW。这无疑形成了巨大的光伏组件需求市场。“由于国际光伏格局的变化,2011年,我们会将重心调整到国内市场以及美洲等地区,”保利协鑫表示,公司提前5个月完成6.5GW的硅片产能矿建目标,此外,1.5万吨的多晶硅生产线也于7月底完成建设及进入调试阶段。

  在看好下半年行情的状况下,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提出预警,全行业由于前期扩张迅速,毛利率大幅下降,但经营成本和生产成本下降幅度相对有限,将会导致经营现金流的减少,应收账目增多的风险。(经济观察报)

  申银万国:长期前景看好 关注光伏行业8只股

  光伏上网电价出台,国内市场或将快速启动:发改委8月1日出台光伏上网电价,国内光伏行业发展机制将发生重大改变。此前主要是通过特许权招标、金太阳工程等方式补贴光伏行业,未来将采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光伏行业发展。德国2000年出台上网电价法,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增长率达230%,预计国内光伏行业也将实现快速增长。国内西北地区日照丰富,目前上网电价高于去年特许权招标中标价格,随着组件成本下降,国内光伏电站已经可以实现微利,预计电力集团投资积极性提高;此外光伏电站出力特性好,发电高峰与用电高峰同比,对电网调峰和电网冲击小,易于接入。

  欧洲政策趋于稳定,光伏市场长尾效应正在显现,全球光伏市场长期前景看好。上半年德国和意大利光伏补贴削减政策不确定,导致装机停滞,需求大幅萎缩;目前德国和意大利政策已经确定,且随着上半年组件价格大幅下滑,意大利光伏电站回报率可达20%,德国也达到10%左右,预计下半年安装需求将好转。光伏市场的长尾效应正在显现,中国、美国、日本和一些其他新兴市场光伏需求将快速增长,改变以往欧洲市场约占80%以上的状况。根据EPIA预计,到2015年乐观预计全球新增装机容量将达44GW,光伏市场长期前景看好。

  光伏产业链竞争格局:多晶硅集中度或将提升,光伏设备进口替代持续。目前多晶硅产能持续扩张,预计到2012年前四大厂家GCL、OCI、Wacker和Hemlock的总产能超20万吨,超过2010年全年需求量的约17万吨;随着多晶硅龙头产能扩张加速,未来多晶硅行业集中度或将继续提升。电池片和组件行业进入壁垒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产能过剩,或许需要2-3年左右来消化;光伏设备单晶炉已经完全实现国产化,多晶硅铸锭炉国产率逐步提升,准单晶技术也在研发和试用,未来有望实现国产化。

  投资策略:选择龙头。

  (1)多晶硅:多晶硅行业未来将是成本为王的时代,具有成本和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将长期受益行业增长,推荐龙头企业保利协鑫;

  (2)组件行业:目前产能过剩,竞争激烈,推荐具有品牌和成本优势的一线龙头或第二梯队进行一体化整合弹性较大的企业,A股主要有:海通集团(600537)、超日太阳(002506)、向日葵(300111);

  (3)光伏设备:目前下游硅片、组件产能扩张速度放缓,我们预计2-3年后将进行下一波产能扩张,光伏设备龙头:精功科技(002006)、天龙光电(300029)将充分受益下一波扩张;

  (4)光伏辅料:PET膜、银浆等,随着PET膜的国产化率提升,国内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将受益,关注东材科技(601208)、南洋科技(002389);关注苏州固锝(002079),目前正在研制银浆,未来有望获得突破。(申银万国)

  中证证券:太阳能发电新增6900亿大市场

  即将出现大幅增长的太阳能发电,不仅标志着今后几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的快速扩大,更意味着它将带来相关行业设备市场的巨大增长。

  近7000亿市场规模

  2010年末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为25.62万千瓦(中电联统计数据),若按"十二五"末1000万千瓦计算,则增加量为974.38万千瓦,若"十二五"规划太阳能规模提高到1500万千瓦,则增加量将达到1374.38万千瓦。目前在建的太阳能发电总规模约为100万千瓦,如果算上目前在建量,按规划规模1000万千瓦计算,则至"十二五"末的增幅也约有7倍,增加量总规模约为874万千瓦,若按1500万千瓦计算,增加量将是1374万千瓦。

  从太阳能发电产业链看,目前主要是多晶硅电池发电,也有一定比例的薄膜电池发电。多晶硅电池发电产业链有多(单)晶硅、硅片加工、电池制造、组件、逆变器、变压器等。若按光伏发电1千瓦5万元的造价估算,874万千瓦将带来的市场总规模约达到4400亿元,如果按1374万千瓦计算,市场总规模将达到近6900亿元。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多晶硅价格的下降以及大规模的采购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的成本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能源、人工等费用可能会有所上升。

  相关公司面临新机遇

  面对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拟定的太阳能发电带来的巨大市场,相关上市公司特别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与太阳能发电相关的上市公司众多,有直接从事该业务的,也有间接受到拉动的。粗略统计,单单市场比较关注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直接相关类上市公司就有十多家,包括多(单)晶硅、硅片加工、电池制造、组件、安装等,如乐山电力(600644)、天威保变(600550)、精功科技(002006)、南玻A(000012)等。

  需要注意的是,从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看,许多环节产能已不小,甚至出现了过剩。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已超过40GW,即使按照"十二五"末1500万千瓦的规模推算,也已是明显过剩。

  国信证券:太阳能电池背板 进口替代加速

  太阳能电池背板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123亿元

  背板技术壁垒高、参与企业少、盈利能力强,PVF膜、PET膜和EVA膜等关键材料的毛利率超过40%。同时,背板约占组件成本的3%,预计2015年全球晶硅太阳能背板市场规模达123亿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作为太阳能组件生产大国为背板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我国组件产能超过全球的50%,并且还在不断增长,为国内背板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未来,随着国内背板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组件价格的逐步下降,将加速背板进口替代,进而带动PVF膜、PET膜和EVA膜等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PET膜:盈利能力强,受益背板进口替代

  背板用PET膜生产线投入资金大、技术壁垒高、对工艺和配方要求高,盈利能力强,毛利率40%左右。国产PET膜已进入全球背板供应链体系,未来将分享太阳能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回报,同时随着国内背板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必将带动国产PET膜的高速成长。

  EVA膜:受益组件封装和背板制造,2015年将达73亿元

  EVA膜作为太阳能组件的关键材料,约占组件成本的1.6%,主要用于组件封装和背板制造,组件封装用量超过95%,国内企业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而背板用EVA膜基本依赖进口。未来,随着太阳能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EVA膜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73亿元。

  给予"谨慎推荐"的投资评级

  我国作为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大国,给国内太阳能背板产业进口替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未来背板及相关材料产业面临成长机遇。太阳能产业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巨大,但考虑到欧洲补贴下降和国内企业竞争优势较弱的因素,我们给予太阳能电池背板及相关材料产业"谨慎推荐"评级。

  国信证券:寻找国内光伏市场启动后的"金矿"(荐股)

  上网电价推出标志国内光伏市场正式启动:8月1日国内光伏上网电价的推出标志着国内市场正式启动,由于良好的光照条件,西北地区将率先启动,并将催生整个行业的巨大投资市场,预计"十二五"期间新增装机将全面超预期。

  国内市场启动短期对行业基本面影响较小:由于国内光伏市场才刚刚启动,2011年其新增安装量将不超过2GW,与全球去年17-18GW新增装机相比还很少,无法根本影响供需格局。欧洲市场将今年出现下滑,而部分新兴市场如中国、美国、日本等的超预期将在一定程度予以弥补,预计全年新增装机将达到20GW。

  供给过剩带来价格下跌风险,但中长期看好:由于产能持续扩张,供给过剩仍然是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特别是今年四季度部分大厂将扩张多晶硅产能,多晶硅价格面临下跌风险,但随着价格的戏啊得带来的成本的进一步下移,装机将被重新触发,行业将重新上行。

  光热、逆变器等领域将显著受益于国内市场启动:光热、逆变器等之前发展比较缓慢的领域可能因为国内市场的启动迎来机遇,也可能是太阳能行业下一个"金矿"。

  虽然短期行业面临着价格下行带来的板块下跌的风险,但国内市场的大规模启动有望带来行业全面景气,标的来讲还是选择价格波动较小的设备耗材类标的,如精功科技、天龙光电,组件关注龙头海通集团,光热发电领域可关注参与光热研发的杭锅股份,逆变器领域关注荣信股份。

  中信建投:光伏辅材研究报告(荐股)

  近期我们走访了多家江浙一带的太阳能产业链企业,包括太阳能电池上下游、辅材企业等,草根的方式了解行业的经营情况、盈利前景。本报告与大家分享光伏组件辅材的行业情况和投资机会。

  晶体硅组件由互相联接的电池片组、EVA 胶膜、盖板玻璃、背板层压封装起来的,用硅胶密封、铝框固定,底部配上接线盒。组件辅材概括起来是"五大二小","五大"指的是盖板玻璃、EVA 胶膜、背板、铝框和接线盒。"二小"指的是电池片联接用的焊带、封装铝框用的硅胶。

  盖板玻璃:

  目前普遍使用的盖板玻璃是低铁含量、具有高透光率的玻璃,也就是俗称的"超白玻璃"。为了进一步提升透光率,玻璃内表面普遍采用压花工艺,减少光线的反射。最近几年来,在超白玻璃外表面镀减反射膜的技术悄然兴起,无锡尚德早在2、3年前就开始推广,其他的主流组件企业例如晶澳太阳能等,也在近期开始使用,镀减反射膜玻璃的需求从无到有,开始快速启动。减反射膜玻璃可以提升组件的功率档位,大分布场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个股建议关注秀强股份。

  EVA:

  EVA胶膜用于电池组件的封装,早期光伏用EVA 膜基本依靠进口,从2003年左右开始有国内公司涉足EVA 膜的生产,逐渐实现市场的进口替代。目前市场的龙头企业是杭州福斯特,2010年销售超过1亿平方米,占据国内EVA 市场50%以上份额。

  背板:

  背板是辅材里面国产化率较低的产品,目前只有10%左右,主要依赖进口。背板电绝缘性能主要由PET 基膜提供,而PET 基膜两侧的含氟材料提供防紫外辐射性能。背板的PET 基膜也大部分靠进口,其设备投资较大,主要从德国进口,产能建设期也比较长,从设备订购到成熟产品出来,需要24个月左右时间。目前国内有多家公司在积极建设PET 产能,东材科技、江苏裕兴已经实现销售,南洋科技、双星新材等是行业的重要进入者。PET 基膜价格比较坚挺,去年均价37元/公斤,目前价格在33元(含税) 左右。东材科技的PET 膜供不应求,客户反应,从下单到拿货需要2-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