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房产 >> 滚动新闻 >> 浏览文章

民国治房

发布时间:2013-6-1 0:57:00 来源:中国经营报北京 【字体:

李开周

民国以前,上海(楼盘)有很多瓷器店,瓷器店里的小伙计都有一手绝活儿:高高一摞细瓷碗,数一数刚好十二个,从一楼送到二楼,或者从店里送到店外,不用捆绳,不用装箱,不用手递手,这边嗖地一下撂过去,那边嗖地一下接住,十二个瓷碗完好无损,就跟玩杂技一样。

可是进入民国以后,瓷器店还是那么多,撂碗的绝活儿却失传了,进店打工的伙计有力气,有眼力,就是不会撂碗。有那喜欢怀旧的老主顾,上门照顾生意的时候非要伙计像过去那样表演撂碗,结果只能听到噼里啪啦的破碎声。

为什么一到民国,撂碗的绝活儿就失传了呢?因为民国时代保险行业在上海非常兴盛,卖瓷的铺子都买了保险,货物出现意外,保险公司会赔。既然保险公司会赔,那么瓷器店老板就放了心了,与其出相对较高的工钱去请有绝活儿的伙计,不如花相对较低的工钱去雇没绝活儿的苦力,于是会撂碗的伙计下岗了,改干别的行当去了,撂碗的绝活儿也就失传了。

以上这段往事,出自吴趼人的回忆。吴趼人是谁?就是著名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清末民初大名鼎鼎的海派作家。当然,这段往事不是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而是出自吴趼人的另一部小说《上海游骖录》。

吴趼人在《上海游骖录》里还提到一种怪现象:进入民国以后,上海居民买火险的越来越多,可是火灾发生的频率却越来越高,一烧就是几十家,甚至几百、几千家。

吴趼人没有夸大,我翻过上海市政府在1928年编印的《社会局业务报告》,光那份薄薄的报告就记录了三起火灾。一起是闸北邢家宅长春(楼盘)路失火,延烧住户两百家;一起是位于公共租界的胶州路失火,延烧住户一千家;还有一起是位于法租界的贫民窟失火,晚上七点烧起明火,第二天夜里九点才扑灭,共烧毁房屋四百多所,祸及住户一千多家(民国上海房租高昂,工薪阶层一般都是几家人合租一所房)。

旧上海之所以火灾频发,跟住宅的稠密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您知道,民国上海人口最多时,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五万人,人口密度超过今日之上海,而当时的建筑技术比较落后,高层住宅特别少见,要么盖成一排一排的石库门,要么盖成一片一片的棚户区,地皮紧张,弄堂极窄,天井小得可以忽略不计,这家的房子紧挨着那家的房子,不会轻功的朋友也可以飞檐走壁。住宅如此之稠,一家失火,相邻的人家也难免不遭池鱼之殃,这样连片烧起来,小火就成了大火。

除了住宅稠密以外,吴趼人提到的保险行业也是不可忽视的“罪魁祸首”。业主们的心理就跟瓷器店老板一样,反正买了保险,反正遭了火灾有人赔,以前看见邻居家失火,怕烧了自己家房子,都拼命去救,现在拿着保险单跑出去就行了,爱烧不烧,管它呢!据吴趼人说,甚至还有“一种狡猾险恶的人,故意保了险,却自己去放火图赔。”(《吴趼人全集》第三卷,《上海游骖录》第五回,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63页)。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fc/gdxw/98066.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