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力动态 >> 正文

私募渠道两极分化加剧

2011-6-20 10:20:27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大私募不愁发,小私募发不掉

  前不久,在距离自己的产品发行期仅有不到10天之际,一位阳光私募人士略显苦恼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自己的产品仅发行了3000多万元,距离5000万元的成立下限还有1000多万的缺口,基金成立岌岌可危。

  他并不是唯一的一个。据记者从信托方面了解到的情况,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已出现了阳光私募发行未达下限无法成立的情况。

  除了阳光私募逐步褪去“光环”,和公募基金一样面临投资者不认可的情况外,私募发行渠道的“不给力”也成为困扰小型私募的主要问题。但与之相反,一些较大规模的阳光私募在面临自己的发行渠道时,则逐步开始掌握话语权。

  目前私募主要的发行渠道包括自行发售、信托、银行、第三方理财机构、券商营业部等。

  其中,不乏一些有影响力的私募,自己就可以完成整个基金的发行。与上述私募的苦恼相反,国内另一家大型知名私募的人士则对记者表示,自己公司的产品并不愁发,甚至可以对客户进行一定的筛选。

  在此之外,销售能力较强的银行、券商等渠道,都已经开始对阳光私募进行分级,由此加剧了私募发行两极分化的情况。

  以银行为例,由于阳光私募的体量较小,在2008年之前,很少有银行发售阳光私募的产品。随着行业的扩张,以及银行客户对阳光私募产品的需求增加,近年来,银行也开始逐步重视阳光私募的发行。与公募基金的发行决定权统一收归总行不同,银行的私人银行,或者某地区的分行都拥有独立发售某个私募产品的决定权。

  作为国内销售能力最强的机构,处于强势地位的银行较为“挑食”。2010年,“私募白名单”开始在银行间盛行,一些有业绩、品牌或规模保障的私募更易获得银行的青睐。而一些规模较小的私募,则很难获得银行的认可。

  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抱怨银行的收费过高。除了分掉3到4个百分点的销售费用外,往往还要求私募对其进行奖励。总的发行成本有可能占到私募管理费收入的一半以上。此外,某银行还曾作出自己发行的产品必须在某个关系密切的券商营业部交易的要求,对阳光私募有诸多限制。

  与之相比,希望私募在自己的营业部开户、增加经纪业务收入的券商,对阳光私募的服务则更加周到。一些券商甚至为一些大型私募提供从信托账号到渠道全包的一条龙服务,以亏本销售来换取私募分仓。但出于不愿仓位过于集中的考虑,加上自己也可以搞定账户等原因,大型私募在接受这种几乎是“零费用发行”的“服务”时也会有所考虑,甚至开出如“最低1亿发行规模”的条件,给券商增加难度。但一些规模有限的小型私募,则需要主动与券商合作才可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