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力动态 >> 正文

储蓄资金今年会流向哪里

2011-1-4 13:09:59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反复提高准备金率,加息和提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水平,央行在2010年岁末的所有动作,都代表了决策层对控制通胀预期的前所未有的严厉姿态。
股市因此在12月的下半月出现了明显的持续下挫,同时,伴随金融体系在年尾惯常的抽吸银根动作,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的紧缩趋势演变的担忧情绪也达到了近期以来的最高潮。

  2010年的中国A股市场,是全年全球下跌幅度位居第二的资本市场,而2010年整体的流动性状况是极其宽松的,那么,在如今这样风云突变的货币供应形势下,2011年的股市,是不是真的会像某些机构和媒体预期的那么不容乐观呢?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则认为,未必。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首先要来看清2011年股市运行赖以存在的整体宏观经济背景,那就是决策层在2011年必保的几个关键指标是经济增长8%,CPI涨幅4%和城镇登记失业率4.6%。只有在上述关键指标均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十二五规划的开局才称得上平稳,全社会经济发展才不会出现凶险的失衡,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才有进一步深化推进的基础。

  那么要达成这样一个总体目标,广义货币供应和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就必须基本沿着近年来的运行曲线作线性延伸,这是因为,中国经济整体状况早已经在经济增长率和货币供应增长率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平衡粘性,这种粘性虽张力十足,但决不会突然断裂。因此,2011年的市场资金状态一定会处于决策层的动态掌控之中,我们其实从2008年的9月份以后就可以发现,央行货币政策执行的“相机抉择”形态十分明显,政策的总体重心着陆,一定符合当时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货币政策调整的时间间隔,也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短促。

  那么,何以2010年四季度以来的国内通胀形势的发展会如此突出以致货币紧缩成为基本的政策基调呢?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因应付全球危机而贯穿2009年全年的财政刺激和信贷扩张造成的时滞效应使得市场流动性总体上在2010年一季度形成洪峰,以及紧接着在2010年4月份以后房地产调控突然持续收紧这两大因素推动,市场巨量资金被迫寻找常规资产市场以外的出路导致的。这一2010年的特定情形在2011年基本不会重演,换句话说,2010年12月份密集出台的各项货币紧缩措施更多的是体现决策层对2011年市场运行的一种先期警示信号。

  2010年的中国经济形态还将产生一个历史性的现象,那就是市场开始真正形成规模意义上的“金融脱媒”,长期以来躺在银行账户上吃利息的大量储蓄资金被通胀局势所“惊醒”,它们一旦步入不受利率变化所影响的投资通道,其寻求更高回报的步伐将变得不可阻挡。除非利率提高到足以严重损害实体经济运行的程度,否则这些资金不会回头。这些带有“定向爆破”性质的资金的总体去向,只能是广义上的资产资本市场。这一变化既是长期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以来依赖边际储蓄率水平的修正,也是资本资产市场规模增长到总体经济水平的相当比例后产生的自发性和内生性货币结果。因此,尽管2010年股市总体表现不佳,但A股融资规模却远远高于历史上任何时期,这从中透露出的信号值得我们深思。

  同时,2011年的外围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国内货币政策的弹性。我们发现,欧元区经济的远景状况比近期西班牙等国的债务危机深化更加不容乐观,因为,欧盟金融救救济基金在阻止西班牙危机蔓延的同时会进一步损害欧元基础,西班牙GDP规模占欧盟的11%,救助如此体量的经济体只能从根本上动摇马约和里斯本条约的原则基石。而等到2011年四季度欧盟各国的巨额债务集中到期时间真正到来,欧元区经济的最大考验也将随之降临,而对此,我们看不到值得乐观的任何迹象。而美国的QE2也并不足以把美国经济彻底拖出泥潭,2011年美国政府再次推行新一轮定量宽松计划的可能性很大,在这种情形下,国内货币政策也必定随之调整。毕竟,近期已连创新高的人民币汇率本身已经具备了高度紧缩性质,从此刻起,它自身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面临着紧迫的对冲需求。

  综上所述,对2011年市场资金状态和政策倾向需要保持一种更加立体和多角度的看法,才不至于迷失在现实指标和现象的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