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要闻 >> 正文

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 “M2扩容”预留调控空间

2011-9-24 11:16:24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加息的靴子迟迟未落;若不是突发美债危机,欧债危机恶化,中国央行也许早就该出手了。“现在,还不好说,通胀压力还很大;要说货币政策转向还为时过早,但也不会太过紧。”9月20日,一位接近央行人士说。

  这位人士注意到愈演愈烈的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他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中国货币政策的决策,但短期内不会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太大的影响。

  而“M2+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的提出昭示央行正在主动寻求力量,欲加强信贷调控能力;抑或为日后调控预留空间。“货币的确超发了。”一位金融监管层人士坦言,“关键还在于负利率,与通胀率相比,目前至少还有300个基点的差距。”据悉,类似观点在央行内部亦有共鸣。但有学者认为,货币收缩已尽,若再紧缩就“超调”了;何时才是政策的底部?

  扩容:M2+

  世事如炬,忽明忽暗,央行并不敢轻易出招。

  中信证券(600030)研究部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说,再紧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至于放松;现在的货币政策正处于谨慎+观察期。

  不过,特殊时期,业界往往会透过央行的一举一动去揣测货币政策的松紧;目前,央行又在释放什么信号?

  9月20日,一些媒体相继收到央行关于征询金融宏观政策热点的短信;包括银监会也在征询相关热点问题;此举并非首次,却也不常见。另据消息人士透露,9月23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关于M2(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内部座谈会,并听取相关业界人士的看法。神秘的央行似乎变得有亲和力了。

  与其对应,央行正在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央行新闻发言人坦言,目前 M2的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原因在于商业银行表外理财等产品迅速发展,加快了存款分流,这些替代性的金融资产未计入货币供应量。“某种程度上,这可能也是为下一步调控预留政策空间,M2增速已经降至13.5%,如果改为M2+又会是怎样一种增速?也许未必很紧。”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

  央行数据显示,8月份,M2同比增长13.5%,比上月末和上年末分别低1.2和6.2个百分点。就此,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以来,M2增速从高位向常态平稳回落,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尽管目前M2增速看起来比过去低一些,但实际货币条件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相适应的。”“如果央行货币决策将M2尝试逐步改为M2+,估计会扩大其覆盖范围以反映社会融资的多元化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在他看来,倘若按此扩张后的口径统计,M2+增速估计比M2高出不少。

  而今年以来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速度也并不慢。央行认为,截至2011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仍达到16.4%,8月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485亿元,比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2010年同期还多增近百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以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对流动性进行了必要调控。流动性水平总体适当,银行体系备付水平正常。

  然而,央行认为,目前中国通胀仍然偏高,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其结论是“需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渣打银行全球研究经济师李炜说,M2从统计准确性角度而言,是有必要深究;但不认为M2与通胀有如此紧密联系。国金证券(600109,股吧)宏观小组负责人李治平则认为,目前阶段,经济与价格的非对称性(经济与通胀的上行同步性非常突出)明显,即便通胀下行,但只要其处于3%~5%的偏上位置,政策余地就不大。

  反过来,也有观点认为,中国M2与经济增长有一定关系,目前中国经济放慢与M2增速降为13.5%有一定关系,亦暗示未来经济加速下行风险。

  微调信号?

  近日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释放宏调微转信号之后,业界都在猜紧缩周期是否进入了尾声。“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幕式讲话中称。这意味着中国要做好“抗通胀与保增长”的平衡艺术。“很难抉择,总体经济增长放缓情况下,既要防通胀,还得平稳发展。”上述央行接近人士说,“但目前海外金融形势充满不确定性时,央行暂时不会有太大的紧缩动作。”

  业界人士分析,尽管中国通胀形势严峻,但应该不会贸然地逆势而为。因此,“加息”与“提准”将暂时搁置。

  其实,类似的一幕在去年曾见过。继2010年2月12日和5月2日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中间有一段时间暂缓使用数量型紧缩工具,直至去年10月。据央行接近人士解释,其时缓停原因是由于欧洲股权债务危机发生以后,当时国内较为悲观,虽然通胀增加,但工业一些数据却在回落,管理层担心国内经济会出现二次探底风险。

  去年9月后,外围风险趋于平静,其时CPI已高企。于是2010年10月初,央行终于加息。但央行可能错过最佳的收紧货币时机。去年9月后CPI加速上扬,直到今年7月最高6.4%。“9月CPI可能还是6%左右,通胀如此高企,央行亦无法松动;但M2已经降至13.5%。政策选择的确很矛盾。”沈建光说。

  而自去年底中国告别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近一年的紧缩周期以及监管新政令银行资金链绷紧、中小企业严重“贫血”等;但相对过去2年零3个月的宽松货币政策,给国内经济留下的通货膨胀和银行坏账风险等诸多隐患;这些代价似乎还不足以相抵。

  无论如何,“应该因时因事而宜,货币政策不能再收缩了,否则就超调。”中国建设银行(601939)总行行长办公室高级经理赵庆明说,“得看通胀是如何造成的,主因是货币超发还是其他原因。负利率未必导致加息,美国等基本都是负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