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明天召开 重点任务曝光

2010-12-9 11:24:34 来源网络 http://www.sixwl.com/ 点击:.. 字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周五召开 具体设计明年“稳增长防通胀”

  本周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面对中国复杂的经济环境,如何控制高居不下的CPI以及刚刚被定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如何操作,令人关注。

  据悉,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般都会分9个方面对第二年的经济工作作基调层面的表述。昨日,消息人士透露,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完成关键性筹备,相关会议文件已提交给最高领导层审阅修改。还有消息称,在这次会议上,有可能酝酿调高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调控目标至4%;经济增长“保八”目标不变;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大幕将启 稳增长抑通胀是重点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电 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大幕将启 “稳增长”“抑通胀”引领新开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按照惯例,此后一周左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大幕就将拉开。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人们期待通过这次会议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政策基调。

  中国社科院日前指出:在通胀压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稳定经济增长、管好通胀预期,是明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稳增长”淡化GDP标尺

  有消息称,在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提法,也会被“稳定经济增长”所替代。

  今年十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GDP”等相关字眼首次缺席。分析人士称,“稳定经济增长”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淡化经济增速目标的思路更加明晰。

  该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刻不容缓。不苛求过高的短期增速,将有助于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陈佳贵认为,在通胀压力增加的情况下,过快的增长会刺激需求,使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

  陈佳贵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最低是8%,8%—9%可视为最优增长区间,9%—10%为次优增长区间,超过10%可看作出现了过热苗头。

  “抑通胀”成当下首要任务

  时隔六年后,中国再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示,这意味着金融危机以来的“反危机”需求刺激政策将进一步淡出,管理好通胀预期已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所在。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指出,“稳健”的具体表现形式将趋于中性偏紧。货币供应、新增信贷增速的回落,应是题中之意。

  除去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最近中央政府强调了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分析人士预测,建设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将成为本次经济工作会议讨论的重点内容。

  宏观政策仍需“因时而动”

  “政策基调”得到确定后,不少学者提醒,宏观调控仍需做好风险防范。

  王建表示,从外部情况看,世界经济很可能会在2011年继续探底。美联储之所以在美国经济还保持复苏的情况下,坚持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就是因为他们担心后面还会有大麻烦。

  在国内,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流动性若踩了“急刹车”,也有可能危及经济增长。

  当此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之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当有助厘清来年方向,而宏观政策则仍须因时而动、巧把火候。

  第一观察:保民生将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大看点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电 题:保民生将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看点

  作者 石岩

  备受关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近日召开,并为来年经济工作作出规划。尽管围绕一些具体问题,各界有着不同的期待与看法,但可以预料,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作为2011年的重要工作,被中央经济会议重点关注。

  11月中下旬以来,针对部分关乎百姓生活的物价过快增长的势头,在中央政府的精心部署下,一套思路清晰、配合默契的“组合拳”干净利落地打出。各部委及地方围绕保障市场供应、压缩流通成本、加大市场监管等多个环节入手调控,实现了短时期内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的预期目标。

  面对调控取得的成效,当局显然保持了足够清醒的头脑。3日,在被看作是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策层强调要加强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市场调控预案,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而胡锦涛在日前举行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也明确指出,明年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着力建设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2011年,将更多地通过结构调整、更多地依靠市场规律来遏制通胀、稳定物价。

  在物价保卫战“初见成效”的同时,当局在其它关乎民生的工作上也未止步。3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做出了一系列安排,提出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重点工作任务,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等。联系到此前住建部提出在2011年全国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的目标,可以预见,明年政府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将继续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规模和投入力度将明显加大。

  与此同时,中央对于楼市的调控决心未减,在11月30日举行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在表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强调要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有鉴于关乎民生的房价进入深度角力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楼市调控作何定调,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针对中央刚刚做出的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决定,分析人士认为,决策者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拉动内需、增加居民收入的考量。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便认为,在总量扩张的同时,应精心把握结构优化和投资质量。专家建言,财政结构应更向拉动内需、扩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及“三农”倾斜。

  同时,财政部官员表示,2011年政府公共投资在总量扩张的同时还应出台更多举措扩大社会投资,拉动民间资本跟进,并通过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信用担保等政策更多地扶持中小企业。倘若成型,对于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必将是一个利好。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政策信号,符合民众过上小康生活的新期待,都有望在即将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所体现,相信在明年乃至整个“十二五”规划期间,普通的城乡居民将真真切切地分享改革的真金白银。

  中央经济会议料拍板征房产税 沪渝试点

  议论多时的房地产税呼之欲出,据悉,目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住建部已就房地产税征收的核心条款达成一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也正在修订《房地产税暂行条例》,以符合对居民自用房的征税。8日报道,明日(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可能拍板推出房产税试点方案,首批试点城市包括上海和重庆。

  对于开征房地产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财政部税政司综合处处长周传华2日表示,“十二五”期间将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房产税可以成为地方政府重要且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同时,个人房产将逐步纳入征税范畴。

  中央定框架 地方拟细则

  权威人士透露,房地产税将以条例的形式由国务院签发,条例将制定房地产税征收框架,由各地方政府制定细则予以征收,从目前准备的情况看,房地产税最快将于明年初开征。

  其实从2010年3月开始,财政部税政司地方税处就已经开始修订1986年出台的《城镇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取消其中关于对城镇住宅免征城镇房地产税的优惠待遇。近日,被解读为“房产税改革重要基础工作”的上海市房屋状况信息中心成立,通过它可搜索到上海所有房屋的状况信息,这有利于“摸清家底”,为房产税出台提供政策参考。

  沪初定税率0.3%-0.4%

  据悉,开征房地产税将会采取先期试点的方式,待取得阶段性经验后才会向全国推而广之。上海房管局有关人士向媒体透露,上海在首批试点房产税的城市之列。上海房管局已经准备好关于房产税试点的相关工作,但具体开征时间由中央决定。重庆也表示,已向中央递交房地产税征收方案。按照早前披露的信息,在上海提交的房产税试点方案中,税率初定在0.3%-0.4%。照此计算,一套总价300万元的住宅,年缴房产税约12,000元左右。

  坊间传言房地产税,房产税将按人均面积为起征点。其中,重庆的房产税偏重对高档房、别墅的征收,存量和增量均包括在内。而上海的方案针对新增一般房地产,而且按照人均面积考虑起征点。

  助遏炒风 房价影响有限

  近期官方媒体频频针对房地产税发表文章,更被外界视为为房地产税试点工作做舆论铺垫。12月6日官方媒体以半版篇幅刊登题为《积极稳妥推进房产税改革》的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采访中指出,对保有环节征收房产税,闲置的土地也将按照评估的财产价值纳税,有利于促使开发商加快土地开发进度和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不过,由于税收的本质,使得房产税在房价供求方面不能成为决定性因素,中长期看,开征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有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难题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来被视为新一年经济趋势特别是政策变动的重要“风向标”。由于会议将确定次年宏观政策的基调,机构投资者往往据此研判而调整其操作。

  因之对会议的种种猜测甚至影响到股市的涨跌。近五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一周,沪指随之“三涨两跌”。

  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到,决策层对明年经济的指标设定和宏调方向定调面临诸多争议和分歧。“稳增长、抑通胀、开新局”是2011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但各部委在其先后顺序上观点。

  有部门认为明年经济充满变数,须首先保增长;有部门则认为“抑通胀”才是明年的当务之急;亦有观点认为2011年作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首先应着力“调结构”。“目前各方口径仍在协调之中,最大的难点是经济指标的敲定。”一位接近政策决策的人士表示。

  有消息称,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完成关键性筹备,即三大起草组的“三组会稿”已经上交,这意味着相关会议文件已提交给最高领导层审阅修改,会议文件筹备基本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有两份文件,即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讲话起草小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讲话起草小组。按惯例,胡锦涛讲话起草由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牵头,温家宝讲话起草由国务院研究室牵头。第三份是明年经济工作定调稿,即明年政府工作报告初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任若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往往只管半年,在全球流动性泛滥以及多重政策目标的挟制下,经济周期越来越短,宏观政策需要相机抉择。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恐怕仅仅是破题和求解的开始,而远非得到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那么容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指出。

  宏调酝酿转向

  在会议召开前夕,官方与民间等机构的经济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密集出炉,并通过各种途径递交决策层。

  “应对通胀压力和抑制高物价,已经成为当前乃至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教授告诉记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4.4%,创两年来的新高,全年CPI上涨将超过3%的既定目标。

  接近权威机构的人士告诉记者,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主基调很可能类似1998年那样实行“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搭配。这意味着,在财政政策上不会急刹车,较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仍然会继续,基础设施和产业领域的局部热潮不会立即中断,而区别仅在于,针对民生领域的政府支出,可能比此前数年会略有增加。

  从中央近期有关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来看,政府投资主导并试图带动民间投资于这些竞争性的新兴产业,或是明年在投资领域的重要着力点。相应的财政安排,特别是地方招商引资和产业扶持政策,应有配套举措,最终的结果应是投资继续较快增长。

  在货币政策上,多数人认为变化将不可避免。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判断,2011年GDP增速9%左右,通货膨胀率将在4%-5%之间,但考虑到保增长需要和信贷惯性,货币政策并不会“急刹车”,稳中偏紧的政策取向几成定局。这有别于12年前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采取的名义稳健、实质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10月19日到11月19日,一月之内,央行一次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实际上已表明,适度收紧信贷的变奏已经拉开。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一份长达260页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执笔人刘元春教授告诉记者,2011年将是流动性回收之年,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中国经济泡沫的蔓延和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扬进行治理。

  为此,他建议货币政策应当中性定位、稳健操作,即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不超过17%,考虑到信贷惯性,2011年新增信贷维持在7万亿-7.5万亿元之间。同时,他建议中央银行上调150个-200个基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并适度加息。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对记者表示,“明年货币政策将趋于中性偏紧。”他认为,具体用“适度”还是“从紧”只是表述的问题,央行已经开始收紧了,明年估计货币供应量增长在15%-16%之间。

  事实上,政府相关部委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亦传递出政策转向的信号。11月15日和29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两次以“教授”身份发表署名文章,呼吁货币政策应适时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类似的“准官方”表态被认为是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热,人们普遍认为央行期望以此来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回归。

  记者接触到的官学两界人士亦普遍预期,相较于货币政策调整,财政政策有望保持积极格调不变,但财政政策调整空间较大,例如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减少对“铁公基”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支农资金,以及对低收入群体补贴等。近期食品等物价上涨较快,动用地方财政补贴低收入人群的做法,在一些省份和大城市已开始实施,这被视为是积极的变化。

  部分官学两界人士认为,应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应在框架不变的同时,大力促进结构优化,为应对依然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准备预案。

  “财政应该如何转向呢?既然通胀压不下来,就应给中低收入人群补贴,建立财政补贴与物价挂钩的机制,通过转移支付消化物价上涨,消除对低收入群体的损害。”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示。

  不过,对于此前学界、媒体热议的“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搭配,王建则不表认同。在他看来,“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央行应承认通胀这个结果,来投放需要的流动资金,避免胖人穿瘦衣的窘境。

  调控尺度分歧

  在控制通胀问题上,目前官学两界已形成共识,但对通胀的程度判断,以及宏观政策的抉择顺序仍存在争议。

  物价的普遍且持续上涨被定义为通货膨胀,对于当前的通胀成因和类型,社会各界看法不一,但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派。一派依据弗里德曼理论认为通胀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央行发行货币太多,推动价格上涨;另一派认为这是成本推动型通胀,主要是因为多种要素成本上升造成的。

  辜胜阻倾向认为这是“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症,货币超发、成本上升、国际输入、游资炒作、通胀预期和自然灾害“六把火”烧热了通胀上升的管道。

  王建在剖析本轮通胀成因后表示,食品价格上涨是2010年通胀的主要推动力,2011年将有两个新因素(即工资增长和输入性通胀)加入,通胀压力更大。“今年一个因素就把通胀推高到4.4%,那2011年三个因素在推,通胀会更严重,明年会在5%左右。”

  对于2011年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受访的官学两界人士看法不一,多数认为将在4%-5%之间徘徊,渣打银行研究报告则认为将达到5.5%,存在恶性通胀的危险。

  而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贺铿教授对记者提醒说,对于当前的通胀不必过于恐慌,是流通领域的投机炒作提升了通胀预期,令9月以来的物价上涨呈加速趋势。

  多位受访者指出,对于决策部门而言,除了理性看待、治理通胀外,更应关注经济增长率下降之隐忧。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投资,已经出现放缓迹象,虽然今年前十个月投资增长24.4%,这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功不可没,需特别注意的是9月后,房地产新开工项目数量急速下滑,这将拖拽2011年投资增速下滑。支撑经济增长的另一大动力——出口也将回落。

  刘元春亦认同抑制通胀、流通性回收、房地产政策调整将成为主导中国宏观经济下行的力量,但他同时认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规划、民生工程、收入倍增计划等上行力量将对下行力量对冲,总体运行将相对平稳。预计2010年全年GDP增速将达到10.1%,2011年将回落至9.6%。

  对宏观经济运行走势研判的分歧,导致宏调收紧力度的拿捏难题。

  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透露,最简单的货币供应的控制方法是M2的增幅等于GDP的增幅加CPI增幅,在此基础上再放大1个-2个百分点。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央行基本上是按照放大2个-3个百分点来控制货币。但是2008年三季度-2010年三季度,增幅超过9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GDP增速和CPI增速之和,流动性过于充裕,加大了国内通胀压力。

  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目标是7.5万亿元,但此一额度今年前十个月已完成92%,一些市场人士因此预计,今年实际新增人民币贷款会达到8.5万亿元左右。不过央行有关人士近日的表态显示,全年的新增信贷规模应当会控制在7.8万亿元以内,即只比年初目标超出300亿元。此举也是为了控制今年的基数,避免明年信贷规模难以压缩。

  不过经济界人士的共识是,接下来压缩新增贷款规模将成为宏调题中应有之义,学界不少人士担心的是,“收手过紧”可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打击。上证综指11月底至12月初连续大幅下挫,分析师们认为,这是市场对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深表担忧的体现。

  接受记者采访的官学两界人士认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之年,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来支撑。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4万亿元催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过度收缩流动性,势必带来较大风险。“急刹车”可能危及经济增长,导致按下通胀之“葫芦”的同时却浮起了通缩之“瓢”。

  那么如何进行稳健操作?

  199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1999年开始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此后这一政策取向一直延续到2006年底,成为中国人民银行1983年履行央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取向。

  直到2007年中,这一政策取向才被终结,央行决定开始执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一年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形势骤变,保增长成为首要任务,货币政策再度面临调整。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至今年底已实施两年有余。

  多位专家、政府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健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信贷“急刹车”,未来新增贷款规模依旧较大,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将会被进一步凸显。

  刘元春认为,要在信贷投放调控方式上进行调整,约束商业银行放贷冲动。央行除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常规手段外,还应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比如对杠杆率、存贷比的监控,对资本充足率本身监控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 近年会期一般3天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 董宇)又至岁末,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拉开大幕。普遍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为第二年的经济发展定下基调,备受瞩目。

  回顾过去5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记者发现,会议一般都选在11月底、12月初召开,会期一般是3天。会议在总结当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同时,还要对第二年的经济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提出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5日至7日)

  会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五、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月8日至10日)

  会议提出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二、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3日至5日)

  会议提出2008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一、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七、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八、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5日至7日)

  会议提出200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这个总体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007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六、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八、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1月29日至12月1日)

  会议提出200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这个总体要求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明年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

  2006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一、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

  三、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四、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继续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七、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