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房产 >> 居家新闻 >> 浏览文章

用良心干活的装修工老王

发布时间:2015-1-27 21:16:16 来源:不详 浏览: 【字体:
良心,干活,活的,装修,老王老王仔细检查贴好的壁纸。良心,干活,活的,装修,老王

  离开前,老王细心地替房主打开所有的柜门和窗户,以便甲醛挥发。

  老王其实不老,在许多房主的口中,喊一声老王,也许是觉得亲切,也许是值得信任。老王用良心搞装修,用诚意交朋友,用“会来事儿”做生意。

  其实,老王就是个有乡愁的外地务工者。

  “装修房子是个良心活。”

  1月8日上午,在瑞德摩尔一户刚刚装修完毕的新房中,老王敲敲这个柜子,试试那个开关,再三确定没有任何问题之后,他打开了所有的柜门,所有房间的窗户也开成了适合的角度—既方便甲醛的挥发,又不至于让房间落满灰尘。

  这是老王在春节前装修的最后一套房子,就在头一天晚上,房主请老王吃了一顿大餐,喝了一点小酒,标志着这套房子所有的装修工作正式完结。在最后结算装修费时,房主有感于房子的装修质量,竟执意要多给老王3000元的装修费,被老王拒绝了:“多一分钱都不能收,那不是我自己挣的,就不是我的钱。”老王按照最初约定的价格收了装修费,然后和这位在大学当教授的房主成了朋友。

  几乎所有让老王装修过房子的房主,最后都和老王成了朋友。而这些老主顾,又给老王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客源。“他觉得我装的房子质量好,也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自然就愿意把要装房子的亲戚朋友都介绍给我。”老王说,装修过的客户,有同事之间相互介绍的,也有兄弟、父子,甚至一家两代几口人的房子,都是老王装修的。

  “我和某某某的关系很好的。”在采访过程中,老王频频出现的这句口头禅,总是带着一股骄傲炫耀的语气,因此特别容易在整个低调朴实的语言风格中被捕捉出来。话语中的某某某,自然是他曾经的客户,可能是某位大学教授,也可能是某个单位的领导,总之都是“有文化的人”,这是老王在所有顾客中异常偏爱的一个群体:“有文化的人讲道理,好沟通。因为我自己没啥文化,要是再遇上不讲道理的客户,很郁闷。装修房子最忌讳的就是房主和工人沟通不好,干活的工人累死了,房主对装修效果又不满意。”

  老王在装修过程中喜欢和房主“商量着来”,房主告诉老王想做成啥样,老王再给出建议,沟通、改造、确定、施工,最后出来的效果总是皆大欢喜。有时候,房主会提前找人设计装修图纸,老王若觉得设计并不合理,就拿着图纸去和房主沟通。“有一次,房主提前设计好的图纸,我装修的时候根本就没用,全部都是按照我的建议做的。装修完了,房主就很后悔白花了几千块钱去做设计。”老王眼中掠过一丝明显的得意之色,仿佛是赢了某场擂台的比试。

  除了最终呈现的装修效果,老王更注重的是房子的装修质量。“装修里面门道可多得很,一般人装修房子,不可能把所有的门道都搞清楚。”老王打比方,就算是某种广告中常见的名牌原料,同一个牌子也分出许多质量不一的系列产品,而这些门道,外行人很难精通。

  “装修房子其实是个良心活。有些板子,表面看起来一样厚,其实质量有好有坏;而有些东西,比如水、电的布线,都不在明面上,你要是糊弄了,房主不一定会知道,但是你知道自己做得不好。”老王说,他并不否认在家装行业里总是有个别糊弄房主的同行,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

  有一次,老王在市场买板材时恰好遇到一位认识的同行,眼看着同行买了一堆质量有欠缺的板材,老王有些看不下去,忍不住问道:“你买的这板材能用吗?”同行笑答:“管它呢,我装修完拿钱就走了,等房主发现不结实的时候上哪找我去?”

  明知这种现象在同行中并不鲜见,老王还是因为这件事硌硬了许久:“对于有些装修工来说,装修房子可能是一锤子的买卖,拿了钱就走了。但是对于房主来说,装修是一件大事,很多人可能工作一辈子,也就买得起一套房子。所以我们做装修的,一定要凭良心做事,也要为房主多想一想。装修房子是个良心活。”老王再一次强调。

  老王说,他装修房子的时候,不管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活,都在房主可接受的范围内选择尽量好的材料,因此,同样面积的一套房子,尽管他的报价比有些同行要略高一些,可是真正赚的却总是比别人少。

  “钱挣得少些,但是朋友交得多。少些就少些吧,只要我不亏就行了。”老王憨笑。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老王叫王吉富,是江苏宝应人。老王其实并不老,今年46岁。17年前,在兰州(楼盘)的家装市场刚刚活跃起来的时候,跟着老乡来到兰州。在此之前,王吉富已经在外务工好几年,基本上都是在长三角地区辗转,一座城市最长的时候可以呆上两年。

  王吉富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生活开始出现危机。紧接着又包产到户,王吉富家里分到的几亩旱田,之前一直都是种棉花的,一颗稻米也没有,因此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王吉富家里陷入了“粮荒”的绝境。

  年少的王吉富体会到生活的困顿和艰辛,开始带着比自己小两岁的弟弟帮母亲种田、喂猪,做各种各样永无头绪的农活,念书的事,无法放在心上。

  旱地收成微薄,贫困的生活经年没有起色,在王吉富18岁的时候,母亲决定送哥俩去学手艺。“我母亲是个特别能干的女人,她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就送我去学了木工,送我弟弟去学了瓦工。”

  18岁的王吉富做了别人的学徒,遇到的第一件困难事就是交学费。“一个人大约是150斤米,几百元钱。我们家连一个人的学费都凑不齐,何况是我和弟弟两个人。”好在早年出嫁的姐姐算是嫁了一个殷实人家,姐夫替王吉富兄弟俩交了学费。

  说是学徒,其实师傅也只教一些推、刨、卯的基本功,甚至还经常打发学徒去给自家做农活,真正的手艺,全靠自己琢磨。两年后,20岁的王吉富凭着心灵手巧顺利出师。

  王吉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常州(楼盘)的一家工地上做木工,一天打两条长凳,给5元的工钱。为了省钱,王吉富一天三顿饭都吃开水泡米饭,倒点酱油,加点盐,偶尔能再加点油,就已经是美味大餐。埋头苦干再加上节衣缩食,到年底返乡的时候,王吉富怀里居然揣了1000元钱。“高兴啊,第一次拿到那么多钱。我狠狠心,给自己买了一件80元的呢子中山(楼盘)装,给母亲买了好多补品。”对于第一次挣到钱的心情,王吉富在26年之后仍然记忆犹新。

  生活自此有了改变,3年后,王吉富用自己挣来的钱修起了新房子,第二年娶了媳妇。他说:“回头想想,当年多亏了我母亲,若不是她坚持送我们去学了手艺,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生活。”如今,王吉富已经在老家的县城里买下了一套楼房,自己做的装修,“家具买的都是名牌”。他还翻修了乡下的祖屋,新修的大院是整个村庄里最气派的。弟弟曾经因为家庭贫困,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现在挣得比我还好。”

  1997年,王吉富第一次跟着老乡来到兰州打工。有一位同乡在和平饭店附近做装修,王吉富觉得同乡一个人不容易,就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去给对方帮忙打杂。时间久了,同乡看出王吉富是个老实人,就建议王吉富出来自己做,“当时是同乡给我介绍的第一单生意。”

  从第一单生意到现在,王吉富已经在兰州呆了17年,连自己也不记得见过多少人,装修过多少套房子,总之别人口中的称呼从“小王”熬成了“老王”。

  老王的乡愁

  吃完中午饭,老王去了雁滩家具市场,他要去帮一位朋友买壁纸。那个人是之前的一位客户,当时装修的时候没有做电视背景墙,现在想补做,打电话给老王,老王欣然应允帮忙。“他信任我,所以直接叫我去帮他买,买回来贴上就行了。”这种信任让老王很受用。对他而言,客户的信任,几乎等价于自己的职业尊严,“我会用心帮你做,但是你也要相信我,尊重我。” 老王喜欢装修完工之后就立刻结清所有的钱款,之后不管出现什么问题,只要打电话给他,他几乎是随叫随到。

  “还是好人多!有很多人,我的活还没干完呢,就先把钱都给我了。”老王觉得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就更加用心做后面的事,“反正我不会叫房主吃亏。”有时候心情好了,一些原本不在协议之内的简单加项,也就随手赠送。有些房主跟老王关系处得好,会经常请老王吃饭,送点烟酒,老王也就礼尚往来,该请吃饭请吃饭,该请喝酒请喝酒,每年回家还给个别投脾气的房主带一些礼物回来。

  “给一位房主装修完婚房,关系也处得好,后来他结婚的时候还给我发了请帖。”红红的请柬在老王眼里,简直就是一本荣誉证书,他高高兴兴地包了个大红包参加婚礼去了。

  兰州的生意顺风顺水,唯一鲠在老王心头的,就是17年来的乡愁。

  来兰州17年,老王每年只在年关时回老家过几天年。“我从来没有提前买过火车票,因为不知道活哪天才可以干完,所以没办法计划回家的时间。我都是买了票就上车,17年来每次回家都是站票。”每次回家过年,一只涂料桶是老王唯一的“标配”,看到哪有点空,就一路坐回去了。

  母亲如今已经80多岁,独自一人生活在老家乡下,平日里全靠乡邻们照顾。儿子今年已经大四,去了北京(楼盘)实习,20多年来,老王和儿子真正在一起相处的所有时间加起来,还不足两年。“儿子很直接地说,他跟我一点感情都没有。是我没有尽到一个好父亲的责任。”老王情绪低落,无奈里的酸楚几乎要将这个刚刚还在满足于今年17万元收入的中年男人淹没了。“儿子说,以后等他结了婚生了孩子,他会自己带着孩子,陪孩子一起长大。”说到这里,老王又有些释然:“我是穷苦人家出来的,没有条件陪着儿子长大,但是我给他创造了能让他陪着他的孩子长大的条件。”

  在老王的计划里,帮客户贴完壁纸,他就要回江苏老家了。今年比往年提前一个月回家,是因为要搬进县城的新居了,那是他为儿子的未来筹备下的房子。“过完年还来。我要一直在兰州干到60岁,60岁了就回老家。”老王蹲在地上比划起来,“这是我新修的房子,房门前是我自己修的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路这边是稻田,那边是荷塘,荷塘里养着好大的鱼。夏天的早上,骑着电瓶车走在路上,空气里满是荷花和青稻的清香……”

  老王的乡愁,已经随着记忆里的清香,提前回乡了。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莉 实习生 王文通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fc/jjxw/17499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