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房产 >> 滚动新闻 >> 浏览文章

房价相对论

发布时间:2013-4-20 3:53:00 来源:和讯网北京 【字体:

1946年春天,八路军在北京(楼盘)宣武门外方壶斋胡同买了一所宅子,作为“新华社北平分社”以及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三日刊》的办公场所和职工宿舍。

这所宅子相当气派,很大的院落当中坐落着两层半楼房,总共将近20间房子,房前栽着柏树、桃树和石榴,房后栽着松树、葡萄和沙果。户型设计比较现代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房间里还有洗浴设备和抽水马桶,在当时的北京绝对算得上是第一流的洋房。这么气派的房子,八路军花了多少钱才买到手呢?不多,才1700万元。

1700万,听起来不是小数目,可它不是人民币,而是法币。法币在1946年已经贬值得很厉害了,记得1946年春天,《解放三日刊》经费短缺,从冀热辽军区参谋长李聚奎手里申请了5两黄金,拿到市场上去卖,换了法币50万元,这说明10万法币才值一两金子,1700万法币只相当于170两金子。那时候的“两”是旧两,一两大约35克,170两不到6000克,搁到现在,这么多黄金无论如何不会超过200万元。花不到200万元就能买一所非常气派的花园洋房,说明解放前北京的房价真是便宜。

当然,从1946年到今天,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黄金的价值不可能一直不变,拿黄金作为换算媒介来考量解放前的房价,毕竟有些不科学。怎么样才科学呢?很简单,看当时人民的收入,或者换个术语,得算算“房价收入比”。

1946年3月,在北京西直门“厚生火柴厂”上班的工人,当月平均工资是法币两万元。照这个标准,该厂工人的人均年收入是24万元,只需要工作70年,就能买得起宣武门外方壶斋胡同那幢豪宅。而现在的工人工作70年,最多能在宣武门外买一套小三居而已,要是买独栋大院,努力700年也没戏。

同样还是1946年3月,有一个人正在方壶斋胡同那幢洋房里上班并居住,她就是后来中组部副部长李锐同志的前妻、时任《解放三日刊》记者的范元甄女士。范元甄刚从苏区的承德(楼盘)来到国统区的北京,工作待遇也从苏区通行的配给制改成了国统区通行的薪金制,那个月上级给她定的薪水是法币38000元。照这个标准,她的年薪已经超过了45万元,工作不到40年就能把这幢洋房买下来。

厚生火柴厂工人的收入可以代表当时的蓝领,范元甄的收入可以代表当时的白领,无论蓝领还是白领,在当时买房似乎都不困难。然而范元甄并没有在北京买房,她一直住在单位;火柴厂的工人也没有在北京买房,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一家五六口人挤在租来的一两间破瓦房里,人均居住面积还不到3个平方米。事实上从抗战胜利一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北京市区超过80%的老百姓都在租房住,很少有人买得起房子。

不是说当时房价很便宜吗?不是说房价收入比很低吗?为什么大多数老百姓仍然买不起?这里面有两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