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房产 >> 滚动新闻 >> 浏览文章

内地首个商品楼开盘每平7百元飙至现在2万2

发布时间:2013-3-14 10:39:03 来源:信息时报 【字体:

内地首个商品楼开盘每平7百元飙至现在2万2

当年建设中的东湖新村.资料翻拍

内地首个商品楼开盘每平7百元飙至现在2万2

从上俯瞰东湖新村,楼房排列整齐,小区内绿树葱葱,环境幽雅。

最近,国内各地楼价又开始飙升,不少大城市的商品房动辄就要三五万元一平方,纷纷创下楼价新高。商品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那么,中国内地的商品房发展走过了多少年头?中国内地的商品房最初时是多少钱一平方米的呢?中国内地的商品房一开始是长得什么样的?

所有这要些问题,我们可以在广州市的东湖新村找到答案。

这个筹建于1979年的商品房小区,开创了中国内地多个第一: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第一个引进外资开发的住宅项目;第一个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今年,刚巧是东湖新村大部分业主入住的第30个年头,我们《区街旧事》记者走访了这个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商品房小区。

“房地产始祖”

招商引资1080万元 废弃鱼塘摇身变商品房

东湖新村位于广州城区中部偏东,在越秀区东湖路和东湖西路之间,东湖公园的西侧,共有27栋楼。走进东湖新村,你会被它静谧、优雅的环境吸引,有一种远离喧闹城市的感觉。在这里,很多老街坊都会有说不完的故事,有的街坊还赋予它“房地产始祖”的美誉。

曾是改革开放的生动诠释

上世纪80年代前,商品房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词汇,可以说是种奢侈品、稀有品。据记载,1978年广州市城区人口的居住面积只有3.82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在2平方米以下的达到2万户以上(当时广州仅有几十万户),广州人的住房困难是极为突出的民生问题,“三代同房”的住房困难户相当普遍。东湖新村居民,现年90岁的李庆符老人,是原东山区(现已与越秀区合并)城建局长,他还记得,当时东川路有一户人家是“三代同床”,在仅能容纳一张床的几平方米房子内住了一家六口人。房子里面架起两层阁楼,老人家睡底层,儿子两夫妻睡中层,小孩睡最上面。

东湖新村的出现瞬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不论是筹资的方式,还是新颖的建筑规划都是国内鲜有的。当大家都在等待国家拨钱建房的时候,当时东山区大胆引进外资,率先兴建起商品房,而这种建房模式被比喻为“借鸡生蛋”。在1983年,引进外资建设住宅初见成效。外交部特意安排了近200名回国述职的外交官来到东湖新村考察,让他们在外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时有生动的实例。此后,国内的房地产管理、房地产开发行业才逐渐地发展起来。

李庆符老人是东湖新村整个施工工程引进外资的建设指挥主任。他告诉记者,1979年3月,当时的东山区抽调了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始与香港商家进行合作谈判。历时半年多后,在1979年10月15日与香港宝江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引资3600万元港币(相当于当时1080万元人民币)兴建“东湖新村”60000平方米住宅楼宇的合同,将大沙头东北角面积约3055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选址。

在港发售当日全部售罄

根据当年穗港双方签订的合同,东湖新村开发项目共60000平方米,由广州方提供土地,港方提供开发资金,其中20000平方米由港方在香港发售,1981年约为港币2500元/平方米(当时100港币兑30元人民币),1982年,另外近2万多平方多米在内地市场发售,售价为700元人民币/平方米,而当时普通工人的月薪约为五六十元。东湖新村还有剩下的2万多平方米则留给安置的拆迁户。

李庆符老人回忆说到,“东湖新村在建设之前只是两个未开发的废水塘和东湖公园管理处用于办公的小平房。但经过一年多的改建后,变成一个受人追捧的商品房小区,身价也立即飙升了许多。”他清楚记得,第一批五栋楼房160个套间,在香港开售当天就全部售罄,当时共发出了1800多张筹。